

1.舊時指定給請引行鹽的鹽商的專賣區(qū)。又稱引岸。
1.東漢侯霸為淮陽太守﹐征入都﹐百姓號哭遮使車﹐臥于轍中﹐乞留霸一年。見《后漢書.侯霸傳》◇常用為挽留去職官吏的典故。
1.猶臥治﹐臥護。
1.西漢時汲黯為東海太守﹐"多病﹐臥閨合內(nèi)不出﹐歲余﹐東海大治。"后召為淮陽太守﹐不受。武帝曰"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見《史記.汲鄭列傳》◇因以"臥治"謂政事清簡﹐無為而治。
1.器量局狹貌。
1.古傳說中的仙人名。
1.古代帝王休憩或祀神用的帷帳。
1.即帳殿。
1.帳幕。
1.臥于帳帷之內(nèi)。
1.猶幄茵。
1.《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鄭玄注"鄭司農(nóng)云'帟,平帳也。玄謂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幄﹑帟皆以繒為之。'"后因以"幄帟"泛指篷帳。
1.帷帳和茵褥。謂坐臥棲息之處。
1.帷幄。指謀畫決策之處。
1.垂帳的帝﹑后座位。
1.見"握"。
1.見"握"。
1.掌紋的一種。相術(shù)謂主兇惡,好殺。
1.兩手屈拱而不能伸直的殘疾。
1.見"握發(fā)吐哺"。
1.五代吳越錢氏的宮殿名。
見吐哺握發(fā)”。
見吐哺握發(fā)”(444頁)。
1.見"握發(fā)吐哺"。
1.猶言捕風(fēng)捉影。
1.謂即帝位。符,指帝王受命于天的符命。語本漢班固《東都賦》"圣皇乃握干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
1.屈指成拳。
1.執(zhí)筆。謂書寫或作文。
1.掌握天下的權(quán)柄。
2.同"握奇"。
1.《詩.陳風(fēng).東門之枌》"視爾如蕎,貽我握椒。"鄭玄箋"女乃遺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后以指男女間持贈表示愛情的禮物。
1.持守符節(jié)。謂不辱君命。
1.執(zhí)持明鏡。喻帝王受天命,懷明道。
2.泛指手握鏡子。
1.如意的別名。
1.漢應(yīng)劭《漢官儀》卷上"﹝尚書郎﹞握蘭含香,趨走丹墀奏事。"蘭,香草◇以"握蘭"指皇帝左右處理政務(wù)的近臣。
2.古時握蘭以贈別。
3.喻孝養(yǎng)父母。
1.因驚駭而兩手出汗。猶言捏兩把汗。
1.相傳古時隋侯見一大蛇傷斷,即以藥敷之◇蛇從江中銜出一大珠報之。因稱其珠曰隋珠或蛇珠。見《淮南子.覽冥訓(xùn)》"隋侯之珠"漢高誘注◇以"握靈蛇之珠"喻具有非凡的才華。
1.猶得志。
1.見"握沐吐飱"。
1.猶言握發(fā)吐哺。
1.軍陣名。古謂陣數(shù)有九,四正四奇為八陣,馀奇為握奇,乃中心奇零者,大將握之,以應(yīng)赴八陣之急處。
1.見"握鉛抱槧"。
1.語本《西京雜記》卷三"揚子云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絶域四方之語。"鉛,鉛粉;槧,木簡。皆書寫用具◇遂以"握鉛抱槧"為勤于寫作﹑校勘的典故。
1.見"握鉛抱槧"。
1.手指向掌心彎曲成拳頭。
1.見"握拳透爪"。
1.《晉書.卞壸傳》"卞壸拒蘇峻,父子戰(zhàn)死。其后盜發(fā)壸墓,尸僵,鬢發(fā)蒼白,面如生,兩手悉拳,爪甲穿達手背。"后以"握拳透爪"形容憤怒到極點。
1.見"握靈蛇之珠"。
1.北魏高祖崩于行宮,彭城王元勰等為防不測,密不訃聞,詔征世宗會駕。靈柩至魯陽,乃發(fā)喪行服。時咸陽王禧疑勰有異謀,停在魯陽郡外,久之乃入。謂勰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險至極。"元勰恨之,曰"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元勰的字)握蛇騎虎,不覺艱難。"見《魏書.彭城王勰傳》◇以"握蛇騎虎"喻身處險境。
1.執(zhí)手,拉手。古時在離別﹑會晤或有所囑托時,皆以握手表示親近或信任。
2.今用為見面﹑分別的禮節(jié),也用來表示慰問或棕。
3.拳屈手指。
4.指拳屈手指以掬物。
1.握手談笑。形容親熱友好。語出《后漢書.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1.把守。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