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握發吐哺。
1.手上的雕青記號。
2.用手作姿勢為記號來表示意思。
1.宋時一種屯守河道的軍隊。因在軍人手上雕青為號,故名。
1.方言。兇惡。
1.碑名。在山西省靈石縣。傳說唐崇徽公主手痕印在石上,故名。
1.謂行事不加節制或不能自止。
1.三國魏嵇康所作《四言贈兄秀才公穆入軍詩》之十四,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句,謂一面仰視飛鳥,一面揮手彈琴,手眼并用,無不自如◇以"手揮目送"比喻行文得心應手。
1.猶手教。稱人手書的敬詞。
1.木工。
1.即手磬子。
1.亦稱"手提機關"。
2.即輕機關槍。
1.亦作"手跡"。亦作"手跡"。
2.親手寫的墨跡。
3.親自從事;親手去做。
4.手印在物體上的痕跡。唐李山甫有《陰地關崇徽公主手跡》詩"一拓纖痕更不收﹐翠微蒼蘚幾經秋。"參見"手痕碑"。
1.謂動作敏捷。
1.手稿。
1.古代兵器。小戟。
1.親筆寫的書信﹑日記﹑筆記等。
2.指環﹑戒指的別稱。語本《詩.邶風.靜女》"貽我彤管"毛傳"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妃群妾以禮御于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法。"
1.見"手技"。
雜技節目。戰國時已流行,稱為跳丸”、跳劍”。演員用手拋接、耍弄球、瓶、盤、刀、劍、碗、帽等各種物件,以在各種姿勢變化中拋接數量多而形體、重量不同的物體者為高。
1.親筆信。
1.書牘;手書。
1.持劍。
2.擊劍。
1.供差遣的小將。
①舉止動作手腳輕捷|手腳笨重。②暗中所做的不正當的行為這件案子已有人做了手腳,一時很難查清。
1.喻廉潔奉公。
1.猶手零腳碎。
1.同"手足無措"。
1.親自教育。
1.拭面或揩手用的巾。
2.今多指毛巾。有的地區指手帕。
1.謂不隨便花錢或給人財物。對手松而言。參見"手松"。
2.謂手頭拮據。
3.謂捆扎東西用力認真。
1.方言。手腕子。
1.手帕;隨身攜帶的小巾。
1.手法訣竅。
1.束縛犯人兩手的刑具。
1.手技熟練。
2.謂動作敏捷,做事快。
親筆書寫(多用于書信中)手泐平安。
1.手紋。
1.親手勞作。
2.人手,勞力。
3.古代官府中擔任雜役的差役小吏。
4.指手力資。
1.唐代一種非正式俸祿的補貼。唐代配給官員勞役,服役者如不當班,可繳代役金,或由度支部門撥錢發給。
1.宋時官署印發給納鹽亭戶的取錢憑證。
1.手指靈巧。謂做事細致而快速。
1.手腳不干凈。謂有小偷小摸行為。
用手投擲的小型炸彈。因早期的手榴彈外形似石榴而得名。一般由彈體、引信組成,有的還帶有手柄。按用途可分為殺傷手榴彈、反坦克手榴彈、特種手榴彈(包括燃燒、照明、毒氣等)。主要用于殺傷和摧毀近距離的有生目標和裝甲目標。
1.方言。戒指的別稱。
1.冬天暖手之物。形如籠,兩邊開口。
1.亦作"手爐"。
2.儀仗隊﹑侍者或僧人作法事時所執的香爐。
3.手執香爐。
4.冬天暖手用的小銅火爐。
1.親手抄錄。
1.以手持鏝。謂作泥水工。
形容做事慌張忙亂,沒有條理。
1.以手執人衣袖。表示離別依戀不舍之情。
1.手段;本領。
2.指作事的排場或用錢的寬緊。
3.曲藝術語。評彈等曲種演唱中所作的捋須﹑抖袖﹑撥閂開門﹑上馬下馬﹑舞刀挽弓等動作。用以刻畫人物形象和交代故事情節,與戲曲中的"身段"大致相同。由于表演者不化妝,這些動作都是虛擬的。昆劇也稱動作為手面。
1.古時僅指木工◇指雕板排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