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試射技和武藝。
2.射獵。
1.古冠名。殿門司馬衛士所戴。相傳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漢將樊噲聞事急,乃裂裳裹盾為冠,闖入羽營,責羽背信,劉邦乘間脫走◇人壯噲意,摹其裹盾的冠狀制冠,因名"樊噲冠"。參閱《后漢書·輿服志》﹑《隋書·禮儀志六》。
1.整齊排列的屋椽。
1.通俗小說《薛丁山征西》﹑戲曲《姑嫂英雄》等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一位巾幗英雄。
籬笆。比喻對事物的限制沖破舊禮教的~。
關鳥獸的籠子。比喻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1.宋代東京(開封)的大酒樓,又稱白礬樓。樓高三層,五樓相向,各有飛橋相通,華麗壯偉,日常顧客常在千人以上。
2.為酒樓的泛稱。
1.唐代作家樊宗師與盧仝的并稱。二人詩文多艱澀怪僻。
1.雜亂,紛紜。
1.唐白居易的家妓樊素﹑小蠻的并稱。
1.有籬的園圃。
1.紛亂貌。
1.唐白居易家的歌妓。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云"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綽綽有歌舞態,善唱《楊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聞洛下。"后以代指擅歌的女藝人。
1.指漢樊光與三國魏孫炎。二人均注過《爾雅》。
1.菌類植物的一種。
1.傳說中的山名。
1.絡馬的帶飾。樊,馬腹帶;纓,馬頸革。
1.猶紛繞。
1.猶樊籬。援,通"榗",籬柱。借指樊籬間的燕雀。
1.謂拘系于籠中。
1.藩屏;護衛。蕃,通"藩"。
1.屏障。蕃,通"藩"。
1.變遷;變化。蕃,通"番"。
1.猶藩屏。蕃,通"藩"。
1.宋代在邊境地區招募少數民族組成的邊境守軍。蕃,通"番"。
1.海外入境的船舶。蕃,通"番"。
1.蕃衍昌盛。
1.唐宋時廣州﹑揚州等地外商入口貿易,設蕃坊以供聚居,其掌理公務者,名曰"蕃長"。蕃,通"番"。
1.指異國之朝廷。蕃,通"番"。
1.藩屏之臣;大臣。蕃,通"藩"。
1.茂盛;興旺。
1.猶繁多。
1.唐宋時代供外國商人聚居的場所。廣州﹑揚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均有設置。蕃,通"番"。
1.同"藩服"。
1.捍衛輔助。蕃,通"藩"。
1.增殖。
2.豐盛。
1.周代指夷服﹑鎮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國家。蕃,通"番"。
2.泛稱中國以外的國家。
3.即諸侯國。蕃,通"藩"。
1.同"蕃抜"。
1.薄荷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薄荷》。
1.盛開之花。喻青春。
1.吐谷渾與吐蕃。泛指我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1.古代指最遠的地方。蕃,通"藩"。
1.即番匠。唐代輪班到官府工場服役的工匠。為手工勞動者的一種徭役。蕃,通"番"。參見"番匠"。
1.古代對外國商旅的泛稱。蕃,通"番"。
1.謂收藏樂器不奏。蕃,通"藩"。
2.指外族或異域傳入之樂。蕃,通"番"。
1.洪福。
1.籬笆。引申為屏障。蕃,通"藩"。
1.昌盛美好貌。
1.外族部落。蕃,通"番"。
2.指外族人。
1.繁盛。
2.使繁茂。
1.蕃,通"藩"。護衛。
2.蕃,通"藩"。指藩衛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