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意識直接歸結于物質性東西的哲學學說。其特點是取消了意識與物質的區別。19世紀50年代流行于德國。有的提出物質、力和精神是同一個基本原理的不同表現。還有的提出精神性的能力是腦物質的分泌物。
1.沾泥的柳絮。比喻沉寂之心。
含大量黏土礦物、層理不明顯的一種沉積巖。常呈塊狀。由軟泥經壓實作用、脫水作用及輕微的礦物轉化而成。除黏土礦物外,還混有石英、長石等碎屑物質和鐵、錳等自生礦物。按混入物狀況,可分為鐵質泥巖、硅質泥巖、鈣質泥巖、粉砂質泥巖和黑色泥巖等。
1.鲇魚。
1.銜泥的燕子。
1.用銀箔和膠水制成的銀色顏料。用途與"泥金"相同。
1.強留飲酒。唐杜甫有《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
2.猶痛飲。
1.陶俑。古代用以殉葬的陶制偶人。
1.亦作"泥"。
2.淤泥;爛泥漿。
1.即泥丸宮。
1.封泥上所蓋的印章。
1.即抹子。泥水匠抹墻用的工具。
1.泥封之詔書。
1.拘泥固執。
1.淤積的污泥。
1.猶言泥中隱刺。
1.比喻說話中帶著譏諷。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兩婢子問答皆援引《詩經》◇用為掉文之典實。
1.指太陽。
1.比喻卑賤或粗鄙的人。
1.見"泥豬疥狗"。
1.見"泥豬疥狗"。
1.污濁。指風俗敗壞。
1.古地名。古址即今廣東番禺西南之紫坭。
1.泥渣。
2.猶污濁。比喻恥辱。
3.指視為污濁;賤視。
4.比喻卑下的地位。
5.比喻塵世。
1.爛醉如泥;大醉。
1.見"泥淤"。
長篇小說。葉圣陶作。1928年發表。倪煥之中學畢業后,追求所謂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運動發生后,他在革命者幫助下到上海教書,并參加革命斗爭。大革命失敗后,他又陷于悲觀之中,常借酒澆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
1.分際。
1.露出端倪,為人所知。
皖系軍閥。安徽阜陽人。清末曾任河南布政使幫辦軍務。1913年任安徽都督,支持袁世凱稱帝。袁死后投靠段祺瑞。1917年支持段解散國會,為督軍團”倡亂的禍首◇又出兵擁護段祺瑞實行武力統一。1920年,皖系戰敗后被解職。
1.方言。兒子。
1.舉行祭禮除喪服。
1.指秜祭至吉祭之間的喪期。服,服喪。舊禮,父母之喪,二十七月而秜。
1.除喪服之祭。
1.秜祭﹑祥祭的合稱。
1.猶秜服。
1.妮子,幼女。
1.雕成獅形的香爐。
1.見"貎座"。
1.亦作"猊坐"。
2.佛教語。即獅子座。謂佛﹑菩薩所坐之處。亦謂高僧之座。據《大智度論》卷七謂"佛為人中獅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獅子座。"
1.見"蚭蛨"。
1.方言。猶口徑。比喻要求的規格。
1.亦作"碼瑙"。
2.一種似玉而次于玉的寶石。
1.猶數目,眉目。比喻所知道的一些情況,事情的頭緒。
1.見"碼磟"。
1.賭博時用以代現金的籌碼。
1.舊時商品上標的有折扣的定價。洋,指銀元。
1.計數的號碼。
2.代現金的籌碼。
3.砝碼。
4.尺碼。
5.解放前銀錢業中人稱能調度的現款。 6.方言。猶人兒。
1.胡蜂的通稱。
1.即螞蟥。亦用作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