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胡蜂的通稱。
1.亦作"墻壁"。
2.院子或房屋的四圍。多以磚石等砌成,垂直于地面。
3.喻賴以依靠的人或力量。
又稱壁布”。裱糊墻面的織物。用棉布為底布,并在底布上施以印花或軋紋浮雕,也有以大提花織成。所用紋樣多為幾何圖形和花卉圖案。
1.《詩.墉風.墻有茨》"墻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傳"墻,所以防非常;茨,蒺藜也。欲埽去之,反傷墻也。"鄭玄箋"國君以禮防制一國,今其宮內有淫昏之行者,猶墻之生蒺藜。"據《詩序》并毛傳,衛宣公卒,惠公庶兄公子頑與宣公夫人宣姜私通,國人疾之而不可明言,因作此詩以譏刺之◇遂以"墻茨"為宮廷淫亂之典實。
2.泛指閨門淫亂。
1.比喻人一失勢或倒霉,則眾人皆攻擊之。
1.《后漢書.逸民傳.逢萌》"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后因以"墻東"指隱居之地。
1.避世不仕者。
1.亦作"墻垛"。
2.圍墻的上端。為防雨水侵蝕,常寬于墻壁的厚度。
3.指城墻的垛口。
1.亦作"墻藩"。
2.圍墻和籬笆。
3.喻邊境重臣。
1.一種裝飾性建筑材料。粉狀,有多種顏色。加水為漿,用以涂刷房屋內壁。
1.見"墻有風,壁有耳"。
1.喻名位雖高而才德低下。
1.亦作"墻根"。
2.墻壁下部以及地面近墻處。
3.指私房話。
1.即宮懸。
1.亦作"墻花"。
2.種植在墻邊或攀緣在墻上的花卉。
3.墻壁上的裝飾性花卉圖案。
1.喻妓女。
1.見"墻花路柳"。
1.喻娼妓。
1.亦作"墻基"。
2.墻的基礎。
1.亦作"墻角"。
2.兩堵墻相接處的凹角或其近處。
1.亦作"墻腳"。
2.墻的下部。
3.比喻基礎。
1.簇擁向前。
1.亦作"墻匡"。
2.圍墻;墻垣。
1.垣墻和籬笆。喻障礙。
1.比喻人才或技術發明等不為本處重視而流譽他處。
1.謂不可行,行不通。語出《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劉寶楠正義"訓正為向,與正南面之正同。向墻面之而立,言不可行也。"
1.猶壁上觀。謂置身事外,坐觀勝負。
1.亦作"墻"。
2.出殯時覆蓋在柩車上的裝飾性帷幔。
1.草名。即蛇床。
1.謂面對墻壁,目無所見。比喻不學無術或一無所知。
2.墻壁的外層。
1.亦作"墻皮"。
2.墻壁的外層。多以泥漿拌和稻草,涂墻壁外表而成。
1.門墻;門下。
1.圍墻之門。鋪,門上鋪首。
1.室內墻面下部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附加層。多以大理石﹑瓷磚﹑木材等為之。
1.《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意謂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后因以"墻仞"喻賢者之門。
1.棺飾,其形似扇。
1.謂微賤的附著物。
2.以喻妾。
用手向墻擊球的一項運動。球場有一面墻、三面墻、四面墻三種。發球方站在發球區內先拋球落地,俟球彈起后用手將球朝墻擊去,球反彈至接球線后面時,接球員才能回擊。擊出的球若不觸前墻,或球落地兩次或兩次以上才擊球者,均算失誤。每局二十一分,三局二勝制。
1.亦作"墻頭"。
2.圍墻的上端。
3.墻上。
全名《裴少俊墻頭馬上》。雜劇劇本。元代白樸作。取材于唐代白居易新樂府《井底引銀瓶》。敘李千金與裴少俊相愛,私奔裴家,在后花園匿居七年,被裴父發現逐出◇少俊中狀元來認親,李不肯相認,裴父前來賠禮,始和好團圓。
1.亦作"墻頭一棵草,風吹兩邊倒"。
2.喻人無主見或立場,一味順隨外界情勢而變換態度。
1.墻角。
1.房屋。
2.指墻和屋頂等建筑物的外表部分。
1.亦作"墻眼"。
2.墻壁上開的小洞。
1.墻的中部。
1.指生在墻上的苔蘚。
1.墻的陰影處;墻的陰暗處。
1.墻壁。
1.比喻秘密易于外泄。語本《詩.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1.比喻秘密容易泄露。
1.喻事易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