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聲音之大。
1.謂發生瓜葛﹑聯系。
1.指作坊,工場。
1.《禮記.哀公問》"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鄭玄注"君之行雖過,民猶以為法。"本謂統治者的言行為百姓所效法◇指做榜樣。
1.亦作"作玩"。
2.游戲。
3.開玩笑。
1.謂造反。
2.搶劫;剽竊;偷東西。
1.《聯燈會要.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侍者云'有。'師云'作賊人心虛。'"后因以"作賊心虛"謂做壞事怕人知道而內心疑懼不安。
1.裝模作樣。
1.手工操作的用具。
1.謂生瘴癘之氣。
1.成為圣哲。
1.創始之人。
2.稱在藝業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3.指從事文章撰述或藝術創作的人。
4.《論語.憲問》"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邢昺疏"此章言自古隱逸賢者之行也……作,為也,言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稱隱逸之士。
1.認真,當真的。
1.排成陣勢。亦形容均勻密布。
1.鎮守一方。
1.做見證。
1.謂以直道立身行事。
1.猶作息,起居。
2.指言談舉止。
1.行動﹑靜止﹑說話和沉默。多泛指人的行為言談。
1.創立制度。
1.謂使天下太平。
2.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
1.設置,建立。
1.盡忠。
1.制作木主﹑神位。
2.做主人。
3.對某件事作出決定并負全責。
1.做主,主持其事。
1.入贅,指男子就婚于女家。
1.準許,允許。
2.作數;算數。表示確認。
3.猶言保準﹑一定。
1.方言。陷害人的圈套。
1.作踐;欺凌。
1.形容光芒四射。
2.形容聲勢逼人。
1.當作,算作。
1.古代有大事,用火灼龜甲,視其裂紋,以卜吉兇,稱"作j"。
1.舊時北京﹑天津等地曲藝演員在集市﹑街頭演出,如說唱了許久仍無人坐下觀賞,以至毫無收入,稱為"坐白"。
1.跪拜。
1.清代常朝之日,群臣各就班列侍朝,謂之"坐班"。
2.按照規定的時間在固定的地點(指辦公室等)工作。
1.坐牢。
1.夏令臀部皮膚所生的一種瘡瘍。初起小顆粒,后則蔓延成片。
1.清制,非常設機構中負責日常事務的稱為坐辦,略次于總辦和會辦。
1.見"坐以待斃"。
1.下肢麻痹癥。
1.指臀部與股部的肌肉。
能確定平面上或空間中一點位置的有次序的一個或一組數。例如,要確定輪船在海洋中的位置,就用經度和緯度兩個數,這兩個數共同組成這個輪船所在位置的坐標。
同一點在兩個不同的坐標系中的兩種坐標之間的變換。如直角坐標之間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直角坐標與極坐標之間的變換等。
幾何對象(如點、直線、平面等)的集合與有序數組集合之間建立的一套對應法則。與點對應的有序數組稱為該點的坐標。常用的坐標系有直線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極坐標系、空間直角坐標系、球面坐標系、柱面坐標系等。
1.形容非常焦急不安。
1.不坐在屋檐下,恐瓦墮傷身。形容自愛﹑謹慎。
1.見"坐不窺堂"。
1.不坐雙重的座席。極言節儉。
1.見"坐部伎"。
1.唐玄宗時宮廷燕樂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稱坐部伎。
1.喧嚷;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