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短暫地出現;忽然出現。
1.招請。
1.請求指正。多用為敬辭。
1.敬辭。請斧正。
1.請求停止﹐請求罷休。
2.猶言請允許中止交往。請﹐敬辭。
3.猶言請允許留下。請﹐敬辭。
1.請求天子下令。
1.亦作"請囑"。
2.猶請托。
1.見"請屬"。
1.請帖。
1.請求批準。
1.《戰國策.燕策一》載﹕燕昭王即位后﹐欲招攬賢才﹐謀于郭隗。郭隗曰﹕"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后遂以"請自隗始"為自薦之辭。
2.用以表示由自己帶頭之意。
①自認有罪,請求懲處負荊請罪。②請求免罪吏民赍貨求官請罪者,道路相望。
1.傾瀉。寫,通"瀉"。
1.亦作"謦咳"。
2.咳嗽。亦借指談笑﹐談吐。
1.見"謦欬"。
1.指款敘﹐懇談。
1.指談吐。
1.見"牽絲"。
1.猶棕。
1.即青幫。
1.指賀禮。
1.見"慶抃"。
1.亦作"慶忭"。
2.慶幸,喜悅。
1.指古代皇帝祭祀﹑封禪之禮告畢。
1.古代皇帝祭祀﹑封禪禮畢時,慶賀成功的筵宴。
2.慶賀功名成就的筵宴。
1.賞賜。
1.慶幸感戴。
1.對別人生日的敬稱。
1.特指帝王的誕辰。
1.慶祝典禮。
1.亦作"慶吊"。
2.慶賀與吊慰。亦指喜事與喪事。
1.傳說中人名。為帝堯之母。古成陽(河南省范縣)堯陵南有慶都陵。見《宋書.符瑞志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瓠子河》﹑《序》唐陸德明釋文。
1.賀信。
1.光榮的家世。
1.官署名,清置,屬內務府,掌牛羊群牧及口外牧場孳息之事,以郎中﹑員外郎領之。
1.猶吉祥。
1.慶父,春秋魯莊公弟。莊公去世,子般即位。慶父使圉人殺子般立閔公,后又殺閔公而奔莒。時齊大夫仲孫湫吊魯回來,對人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事見《左傳.閔公元年》﹑《史記.魯周公世家》◇常以慶父喻禍根,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喻禍根不除,不得安寧。
1.慶賀勝利;表彰立功者。
1.謂身受福惠。
1.慶祝,棕。
2.指前來棕的人。
1.喜慶的宴會。
1.福惠。
1.幸福的根基。
1.神話中水怪名。
1.古代武冠的一種。因像涸澤之精怪慶忌所戴的大冠,故名。一說即趙惠文王所造的惠文冠。參閱《晉書.輿服志》。
1.吉慶的節日。
1.慶幸喜悅。
1.對賞賜的敬稱。
2.指賞之以福祿。
1.語本《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后以"慶賴"謂慶幸得到依靠。
1.吉慶之禮。
北宋仁宗時的政治改革。1043年(慶歷三年),參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政事的主張,被仁宗采納,頒詔推行◇因受反對改革的官僚的誣陷,范仲淹等遭到貶逐,改革持續一年即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