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城。亦指危城。
1.亦作"灑掃"。
2.灑水掃地;清除。
1.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1.見"灑掃"。
1.灑泣,揮淚。
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他的風度,莊重而又灑脫。
1.寒顫貌。
2.畏懼不安貌。
1.謂三種檢驗之法。
1.中藥附子﹑天雄﹑烏頭的合稱。
1.謂天子﹑諸侯﹑庶人之劍。
2.三把寶劍。
1.三次勸諫。見"三諫之義"。
2.三個諫官。指宋代吳昌裔﹑徐清叟﹑杜范。
3.三個諫官。
4.三個諫官。指明代吳之佳﹑葉初春﹑張棟。見《明史.吳之佳傳》。
1.《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1.謂以鏡﹑以古﹑以人為鑒。指正人心身的標準。
1.《新唐書.薛仁貴傳》"詔副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總管,時九姓眾十余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于是虜氣懾,皆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后以"三箭定天山"謂大將武藝高強,聲威服人。
1.古代各地眾多水道的總稱。《書·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三江。"漢以后有多種解釋。《國語·越語上》韋昭注以吳江﹑錢塘江﹑浦陽江為三江。《水經注·沔水》引郭璞說以岷江﹑松江﹑浙江為三江。《書·禹貢》陸德明釋文引《吳地記》以松江﹑婁江﹑東江為三江。《漢書·地理志上》顏師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廣東境內的西江﹑北江﹑東江。
4.指鴨綠江﹑松花江﹑黑龍江。
在云南省西北部。分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個景區。面積3800平方千米,海拔6000多米。山高水深,景色奇幽。地質景觀神奇奧妙,雄、奇、險、秀,引人入勝。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指江蘇省吳江縣北,吳淞江﹑婁江﹑東江分流處。
2.指湖南省岳陽縣北,洞庭湖水入長江處。
3.指湖北省漢口西。
4.指浙江的曹娥江﹑錢清江﹑浙江三水于海口匯合處。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四.會稽縣》。
5.指云南﹑貴州﹑廣西三省之南盤江﹑多衣江﹑九龍河交匯處。
1.漢之姜肱與弟仲海﹑季江,以孝友著聞,常共臥起,見《后漢書.姜肱傳》◇世因稱其兄弟三人為"三姜",并用作兄弟情篤之典。
1.指三軍的主帥。
1.謂隨便交談幾句話。
1.猶三鄉。
2.古代諸侯的行政區劃,大國分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國諸侯。
1.中醫學名詞。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
1.猶言三杯。
1.三只角。
2.三角形。
3.謂眼有棱角。
4.形容眼光尖利有神。
5.三角學的簡稱。我國古代謂之勾股。 6.三次吹號角。
三角測量中組成三角鎖(網)的各三角形的頂點。點位宜設置在通視良好、易于擴展低等網的制高點上。點上埋設有標石,以示點位;點的地面上架設有覘標,以供觀測。
含有三角函數的恒等式。如sin2α+cos2α=1,tgα=sinαcosαα≠nπ+π2,n是整數。[hj][hj]
1.挽有三個發髻的發式。
1.謂一男兩女,或一女兩男同時建立戀愛關系。
1.頭挽三髻的童稚。
簡稱三角”。數學的一門分科。包括平面三角學和球面三角學。前者研究三角函數的性質和圖像、三角函數式的恒等變換和解三角形等◇者研究球面三角形的邊角關系,以及已知球面三角形的三個基本元素,計算它的其他基本元素的問題。
1.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區,因河水所攜泥沙淤積而形成的沖積平原,一般呈三角形或弓形。
1.有三個支柱的架子,有的可折合﹑伸縮,多用于安放和使用照相機﹑測量儀器等。
1.形容走得快。
2.謂走不多遠。
1.比喻對各種技藝略知皮毛的人。
2.比喻新奇罕見的事物。
1.歇后語,沒處尋之意。
1.漢儒謂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稱為"三教"。
2.指儒家的施教內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藝﹑合稱"三德"。
3.佛教傳入我國后,稱儒﹑道﹑釋為"三教"。
1.南唐詩人陳陶自號。陶通釋﹑老,善天文歷數,隱居修煉,后不知所終。
1.三層臺階。
2.星名。即三臺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創立。該宗把佛教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認為當時已屆末法時期,國土穢惡,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脫,故又稱普法宗。該宗屢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傳。見《續高僧傳》卷十七﹑十九。
4.官階三級。
1.謂三度接見。語本《易.晉》"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孔穎達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后多以"三接"為恩寵優獎之典。宋范仲淹《賢不家食賦》"敦三接而何善不臻,達四聰而無遠勿訪。"金朱之才《臥病有感二十韻》"荀爽歲九遷,康侯日三接。"明楊慎《八月二日經筵紀事》詩"晉晝延三接,堯昮達四聰。"一說,接讀為捷,"三接"即三捷。高亨注"接讀為捷,戰勝曰捷。此乃周初故事,康侯出征異國,俘馬甚多,以獻于王。其戰也,一日三勝。"
1.泛稱各街市。
1.同"三街兩市"。
1.猶三街兩市。
1.三惡人。指蚩尤﹑五觀﹑殷紂。
2.三鎮節度使。
3.三段。
4.舊俗稱端午﹑中秋﹑春節為三節。舊時工商界多于三節結算賬目。
1.古武器名。在棍的一頭用鐵索連接短棍兩節,用以擊敵,可破刀牌。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稱連珠雙鐵鞭。
1.舊俗對于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1.見"三節人從"。
1.宋代(包括夏﹑遼﹑金)出國使節的隨員。
1.三位杰出的人物。指漢代的張良﹑韓信﹑蕭何。
2.三位杰出的人物。指三國蜀的諸葛亮﹑關羽﹑張飛。
3.三位杰出的人物。指唐代的宋瓃﹑張說﹑源干曜。
1.中國共產黨提倡過的一種工作方式。即由三個方面的人員密切結合進行工作。
1.佛教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2.猶三屆,三期。
1.三種金屬。多指金﹑銀﹑銅。
2.佛教語。三密(身密﹑語密﹑意密)金剛的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