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龍行貌。瀋,通"蠖"。
1.指今之江蘇宜興。宜興古稱陽羨。周處為晉時陽羨人。
1.地面上的冰凍。
1.指東方。
1.東風。
2.南風。
1.表面遵從﹐暗中違反。
1.表面順從。
1.猶言一陽來復。
2.比喻政治清明。
1.位于奇數的天干﹐即甲﹑丙﹑戊﹑庚﹑壬。
1.剛強。
2.強勁有力。
1.魯陽之戈。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為之反三舍。"
1.指傳說中的魯陽。
1.同"魯陽揮戈"。
1.人間功德。
1.露出地面的排水溝。
1.即昫谷。古代神話傳說中日出日浴的地方。
2.借指太陽。
3.喻指天子朝會處。
4.地名。在今甘肅省淳化縣北。
1.指八卦中震(b)坎(d)艮(f)三卦。
1.古邑名。春秋魯地﹐后入齊。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偏東而南約六十里。
2.古聚落名。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3.古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古董灘附近﹐因位于玉門關以南﹐故稱。
4.古關名。常用以泛指遠方。
5.古關名。戰國時巴國三關之一。三國蜀劉備又置關。 6.古曲《陽關三疊》的省稱。亦泛指離別時唱的歌曲。
1.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往西域的大道。語出唐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詩﹕"絶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后泛指康莊大道。
2.比喻光明的道路。
也作陽關大道”。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代通西域的必經關口◇用以比喻寬闊的道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1.琴曲名。即《陽關三疊》。詳"陽關三迭"。
2.詞牌名。因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西出陽關無故人"句而得名。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宋蘇軾有《陽關曲》詞。
1.古曲名。又稱《渭城曲》。因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得名◇入樂府﹐以為送別之曲﹐反復誦唱﹐逐謂之《陽關三迭》。
又名陽關曲”、渭城曲”。唐代歌曲。琴曲。歌詞為唐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并引申詩意,增添詞句,抒寫離情。全曲分三段,詩句反覆三次,故稱三疊”。
1.指來自遠方傳遞信息者。
1.即《周禮》中的春官。
2.陽間的官吏。與"陰官"相對。
1.殷人稱天子聽政之所。《尸子.君治》﹕"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章﹐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后亦泛指帝王聽政之所。
1.閃電之光。
2.日光。
3.指太陽。
1.指文明先進的華夏之國。因其位于天街二星之南﹐故名。
1.古代的一種酷刑。以斧砧斷人之腰。
1.腰間所佩的印。
1.討債。
1.攔截;攔阻。
2.邀請。
1.重鎮。
1.重要證據。
1.重大的政事。
1.猶總之。
1.腰肢。要﹐"腰"的古字。
1.書簡套語。鑒察﹑察知。
1.強行扣留。
1.重要的職位。
主要的意思目的摘錄文件要旨,編成簡報。
1.見"要旨"。
1.指盟誓之誠信。
2.立盟。
1.要職。
1.邀請招致。
1.猶重要。多指重要的職位或地域。
1.將葫蘆系于腰間渡水﹐作用如舟﹐稱"要舟"。亦指系在腰間賴以直立水中的工具。
1.重要之事;首要之事。
1.用麥稈﹑稻草等臨時擰成的繩狀物﹐用來捆麥子稻子等。
2.捆貨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條狀物。
1.應自;須自。
1.謂嘴饞向別人索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