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魯陽揮戈"。
言辭簡明,意思完備寫得言簡意賅,不愧是大手筆。
1.言辭簡練﹐含意深刻。
1.進(jìn)言規(guī)勸。
1.說﹔談?wù)摗?/p>
用話語引導(dǎo)、教育人言教不如身教。
1.《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jì)﹐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后以"言金"指言辭貴重如金。
1.同"言近旨遠(yuǎn)"。
1.亦作"言近指遠(yuǎn)"。
2.語言淺近而涵義深遠(yuǎn)。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孫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已遠(yuǎn)者﹐乃為善言者也。"
1.見"言近旨遠(yuǎn)"。
1.爭論。
京劇演員。名錫,北京人。蒙古族。曾任清蒙藏院錄士。初為票友,演老生。1923年下海。宗法譚鑫培并有所發(fā)展,結(jié)合自己嗓音條件,形成婉轉(zhuǎn)跌宕、韻味醇厚的新腔,世稱言派”。代表劇目有《讓徐州》、《臥龍吊孝》等。
1.言語。
2.字句。
1.說罷﹐說完。
1.猶談笑。
1.空言﹐空泛之言。
1.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yīng)對。
1.謂談得很融洽﹐情投意合。語出《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1.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
向上級、尊者提出意見或建議的途徑廣開言路。
1.言語錯亂﹔說胡話。
1.指詔書。
1.言談﹔談?wù)摗?
2.言詞﹔發(fā)表的議論或意見。
3.猶輿論。
1.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1.謂診脈以治病。
2.猶言路。指向朝廷提出批評或建議的途徑。
1.言語與容顏。
1.晤談﹐見面交談。
2.猶辭色。
1.講明。
1.議論和沉默。
1.見"言訥"。
1.亦作"言納"。
2.說話遲鈍不流暢。語出《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邢昺疏﹕"訥﹐遲鈍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遲鈍于言敏捷于行﹐惡時人行不副言也。"
1.想念。言﹐助詞。
1.能模仿人語的鳥。
1.說穿。
1.言辭聲氣。
2.說話生氣。指爭吵。
1.說話的技巧。指口才。
2.言語巧妙。
1.會模仿人說話的鳥。指鸚鵡之類。
1.言辭高潔﹐行為卑污。
1.《西京雜記》卷二﹕"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hù)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歡心﹐競致奇膳。護(hù)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后因以"言鯖"謂說話有味。
1.言語之情。指心意。
2.談情說愛或描述男女情愛。
3.抒情。
1.謂以言語解說。
2.引申指語言的跡象。
1.如泉水般涌出的話語。
1.《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成玄英疏﹕"筌﹐魚笱也。"后因稱在言詞上留下的跡象為"言筌"。
1.各人說的都不一樣。形容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1.午飯后休息。
1.休息。
2.睡覺;住宿。
1.表示正在休息﹐不接待賓客的告示牌。
1.猶歇伏。
1.休息一會兒。
2.等一會兒。
1.死心。
2.猶言不操心。
1.指南宋京城中秋節(jié)皇宮附近的夜市。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