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士流之外的人﹐如工商﹑醫卜﹑星相及其它以方技謀生者。
2.古代非正途出身的雜職官吏﹑小官吏。
1.見"公燕"。
公開演出這出新戲將于近期~。
1.公燕。
2.公眾宴請。
1.官府開具的證件。
1.亦作"公筵"。
2.公卿高官或官府的宴會。
1.《公羊傳》的簡稱。
2.復姓。戰國齊人有公羊高﹐為《春秋公羊傳》作者。
1.研究以《公羊傳》解釋《春秋》的學問。《公羊傳》﹐即《春秋公羊傳》﹐或叫《公羊春秋》。相傳為戰國齊人公羊高所著﹐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漢初才寫成書『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詁》十一卷﹐多發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張"三世"(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又好引讖緯。唐徐彥為之疏﹐其《公羊傳疏》引戴宏序﹐說是由景帝時公羊壽和胡母生(子都)"著于竹帛"。它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盛行于漢武帝﹑宣帝之間。但自王莽時古文經大盛﹐《公羊傳》漸少人研究。清代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力主復興今文學﹐以《公羊傳》"微言大義"說經﹐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參見"今古文學派"。
1.清代的今文經學派。根據今文《公羊》經說﹐發揮其倫理思想或政治主張。其創始人莊存與﹑劉逢祿均為常州人﹐故又稱"常州學派"。因今文經學特別重視公羊家的《春秋》學﹐故亦以泛指今文經學。
1.即公羊高。
1.謂古代國君以養賢之禮奉養賢者。
2.指集體飼養牲畜。
1.方言。少爺。
1.復姓。春秋時齊有公冶長﹐孔子弟子。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孔子學生。名長字子長。或云字子芝。春秋齊人﹐一說魯人。孔子謂其賢﹐以女妻之。傳說能通鳥語。
1.《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后因以"公冶罪"為無辜而見罪的典實。
1.在公眾之前謁見。
1.向眾人所行的作揖禮。
1.官家的禮儀。
2.復姓。周代魯國有公儀休。見《史記.循吏列傳》。
1.公儀休的節操。公儀休相魯﹐不受饋贈﹐拔園葵﹐出織婦﹐不與民爭利。事見《史記.循吏列傳》。
1.舊時行用于不相統屬的官署間的公文的總稱。
1.復姓。春秋時魯國有公鉯極。見《左傳.定公八年》。
1.亦作"公議"。
2.公正的義理。
3.公眾的議論﹐輿論。
大家在一起評議。
1.方言。猶公份兒。
1.國君的直轄地。指釆邑之外的土地。
公共的利益(多指衛生、救濟等群眾福利事業)熱心~。
企業單位、生產單位用來興辦本單位的文化事業和公共福利事業的資金。
1.公事上的友好關系。
1.春秋時楚國官名。猶知縣。
1.官方證件。
由國家或地方經營~企業。
(影片)公開放映這部影片即將~。
公共使用;共同使用~電話ㄧ~事業ㄧ兩家~一個廚房。
城市和鄉鎮中供居民使用的電報、電話、電燈、自來水、公共交通等企業的統稱。
1.指驛站小吏。
集體或全民所有~制ㄧ~財產。
生產資料歸公共所有的制度。現在我國存在著兩種公有制,即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
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或部分勞動群眾共同所有的經濟形式。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它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
1.舊時指官府處所。
1.復姓『代有公玉帶。見《漢書.郊祀志下》。
1.公眾的欲望。
①舊時租期較長、房租論月計算的旅館,住宿的人多半是謀事或求學的。②能容許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為樓房,房間成套,設備較好。
國際通用的公歷的紀元,是大多數國家紀年的標準,從傳說的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我國從1949年正式規定采用公元紀年。
供公眾游覽休息的園林。
①條約的一種名稱。一般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家締結的某些政治性的或關于某一專門問題的條約。②機關、團體或街道居民內部擬訂的共同遵守的章程愛國~ㄧ衛生~。
又稱公因數”。如果一個整數同時是幾個整數的約數,則此整數稱為那幾個整數的公約數。一組非零整數a1,a2,…,a璶的公約數只有有限個,其中最大的一個稱為這組數的最大公約數,記作(a1,a2,…a璶)。每一個公約數都是其最大公約數的約數。
1.公眾為死者舉行的葬禮。
1.謂公務上的責任。
國家向公民或外國借的債。
公債債權人取本息的證券。
機關、團體使用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