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沉埋"。
2.埋藏;深藏。
3.猶言埋首。謂專心工作。
4.埋沒。
5.借指死。
1.側著身子。
1.失神;精神不集中。
1.忽隱忽現的樣子。
1.礦物名。成分是含鎂﹑鐵﹑鈣的硅酸鹽,暗綠色﹑黑色等的結晶體,有玻璃光澤,一般呈柱狀。種類很多,軟玉和石棉都屬閃石。也叫角閃石。
1.宋代指對車輛適應突然變化能力的測試。
1.亦作"閃倏"。
2.指光亮忽明忽滅。
3.指物體忽隱忽現。
4.指事情變化不定。
光搖晃不定的樣子星星閃爍|霓虹燈閃爍不停。比喻言語吞吐,多有遮攔閃爍其詞。
1.言語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1.見"閃爍"。
1.猶閃爍。謂說話吞吞吐吐。
2.躲躲閃閃。
3.指心神不定。
1.躲避逃逸。
1.猶閃現。
2.(光亮)閃耀跳動。
1.躲開;離開。
1.方言。閃失;因疏忽而誤事。
1.元雜劇術語。謂從前臺上急下。
2.撇下,丟下。
1.短暫地出現;忽然出現。
1.險些;差一點。
1.亦作"閃肭"。
2.扭傷筋絡或肌肉。
1.睜眼。
2.眨眼。
3.猶耀眼。光線強烈,使人眼花。
光晃動耀眼湖面上閃耀著銀色的光|群星閃耀。
1.變化不定的奇異景象。
閃爍;閃耀淚光閃熠。
1.明滅不定地映照﹑映現。
1.奸巧諂媚。
1.見"閃揄"。
1.急速轉身。
1.欺誑;哄騙。
2.忽隱忽現的變化。
1.謂光亮物閃閃爍爍,點綴其中。
1.形容光亮閃耀。
1.逃跑。
曲藝曲種。流行于陜西延安、榆林等地。演員自彈三弦或琵琶自唱,同時操縱梆子、耍板、螞蚱板、水镲等樂器。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傳統書目以民間故事為多。陜北成為革命根據地后,出現了許多宣傳革命的新書目。
1.指古荊州地。
1.陜西﹑甘肅的并稱。
又稱陜甘蘇區”。在陜西北部和陜西、甘肅邊界地區。1932年至1934年間,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領導下,先后開辟了陜甘邊和陜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成立了以劉志丹、謝子長為首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了對根據地的領導。同年7月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后,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陜甘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9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陜北,與當地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隨后,陜甘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共中央和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長征的落腳點。
1.陜西﹑甘肅﹑寧夏的合稱。
原為陜甘蘇區。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陜北后,成為革命的中心根據地。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共合作協議,將陜甘蘇區改名為陜甘寧邊區,并成立邊區政府,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總后方、全國各抗日根據地和全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政治指導中心。1946年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毛澤東等率黨中央留在陜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邊區發動的重點進攻,推動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1.即今茅津渡。以南岸在古陜縣(今屬河南省)城西北﹐故名。
1.陜縣和洛陽的并稱。
1.指陜津。
1.不定貌。陜﹐通"閃"。
2.引申為輕佻。
1.光芒閃爍貌。
1.艷麗奪目。
1.發光﹑發熱貌。
1.猶閃爍。時時閃現出光芒。
1.電光閃爍貌。
1.亦作"睒熌"。亦作"睒?"。
2.光閃爍貌。
1.光閃爍貌。
1.見"睒閃"。
1.驚視貌;疾視貌。
1.疾視。
2.光閃爍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