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側(cè)著身子。
1.同"三蘗"。
1.見"三蘗"。
1.亦作"三孽"。
2.謂一本生三蘗。原指韋﹑顧﹑昆吾,皆桀之黨,后亦泛指三個結(jié)黨的惡人。
1.三個奸佞的人。指北齊鄒孝裕﹑陸仁惠﹑盧元亮。
1.見"三鹿為奔"。
1.古謂居住在平地﹑山區(qū)﹑水澤三類地區(qū)的農(nóng)民◇泛稱農(nóng)民。
2.指春﹑夏﹑秋三個農(nóng)時。
1.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1.二人為耦,三耦則六人。
1.三個叛逆者。指春秋邾庶其﹑黑肱﹑莒牟夷。
2.三個叛逆者。指周管叔﹑蔡叔﹑武庚。
1.指夜半的報時炮聲。清末晩上報時以放炮為主,打更為輔。天初黑放頭炮,八九點鐘放二炮,十一二點放三炮,天將亮時放天明炮。
1.同"三盆手"。
1.猶三淹。謂三度浸繭以手抽其絲緒。
1.謂若干朋友。有時含有貶義。
1.即三尸神。
1.猶言數(shù)抔土。
1.三種,三類。
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1.見"三品蒭豆"。
1.精美的飼料。其值與三品官俸相等,故稱。
1.三品蒭豆。
1.松樹名,在嵩山少林寺,相傳唐武則天封以三品,故名。見《嵩山志》。
1.宋章珉的外號。
1.唐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員的處所。
1.明馬森﹑鄭曉﹑周延三人屢平疑獄,時稱"三平"。
1.以賣花賣茶等為業(yè)的婦人。見于元曲。
2.指奶婆﹑醫(yī)婆﹑穩(wěn)婆(收生婆)。
1.猶言三妻四妾。
1.見"三藐三菩堤"。
1.三篇佛教經(jīng)文的合稱。即《華嚴經(jīng)》中的《普賢菩薩行愿品》﹑《法華經(jīng)》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圓覺經(jīng)》中的《圓覺普眼品》。
1.指以麋﹑鹿﹑麇制成的三種肉醬。
1.泛指精美的肴饌。亦借喻精美的詩文。
1.見"三七開"。
1.見"三七開"。
1.亦作"三七分"。亦作"三七分開"。
2.謂按十分之三與十分之七的比例加以分配。
3.借指評定是非功過的比例。
1.舊俗指人死后第二十一日為之舉辦的佛事。
1.謂妻妾眾多。
1.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后為御史大夫所誣,免官〓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以"三期賢佞"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
1.三倍于齊國的勢力。
2.秦亡,項羽以齊國故地分立齊﹑膠東﹑濟北三國,皆在今山東東部,后泛稱"三齊"。
1.三個陽爻。
1."三大阿僧祇"的略語。佛教指菩薩修行成佛所經(jīng)歷的三個漫長階段。阿僧祇,梵文的音譯,意為曠大劫,無數(shù)長時。
1.興于三。
2.三次發(fā)射。
3.三度興建。
4.指蠶三眠而起。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氣。
2.指天﹑地﹑人之氣。
3.道教語。指太陰﹑太陽﹑中和之氣。
4.道教語。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氣。
5.中醫(yī)指六氣中的第三氣,即暑氣,屬于相火。
1.三種治國的手段,指號令﹑斧鉞﹑祿賞。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
2.泛言數(shù)目之多。
3.指三千大千世界。
1.佛教語。指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1.指三千大千世界。
1.佛教名詞,簡稱"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郭,是謂一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1.《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后因以"三千弟子"指孔門弟子。
1.《史記.滑稽列傳》"朔(東方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后用以指向皇帝進呈的長篇奏疏。三千,極言其多。
1."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稱。
1.極言高遠。喻飛黃騰達。語本《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1.形容門客眾多。戰(zhàn)國齊孟嘗君﹑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四公子皆喜養(yǎng)士,門下號稱有食客三千人。見《史記》四公子本傳。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