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切近。
2.親近;親密。
3.貼切。
4.真切;確實。
5.引申為準確。 6.形容熱情而關心。
1.亦作"沃州"。
2.山名。在浙江省新昌縣東。上有放鶴亭﹑養馬坡,相傳為晉支遁放鶴養馬處。
1.灌注充塞。
1.以酒澆地而祭祀。
1.澆灌。
1.明洪武二年詔境內立學﹐十五年禮部頒學校禁例十二條﹐禁生員不得干涉詞訟及妄言軍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學宮明倫堂之側﹐稱為臥碑。清順治九年又另立條款八項﹐頒刻學宮﹐稱為新臥碑。
2.泛指鐫刻各種禁例的石碑。
1.見"臥冰求鯉"。
1.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王祥﹞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事亦見《晉書.王祥傳》。又記王延為繼母叩凌求魚﹐楚僚為繼母臥冰求魚﹐故事略同◇遂以"臥冰求鯉"為孝親的典實。亦省作"臥冰"。
1.因病臥床。
1.睡不安寧。形容心事重重。
1.見"臥不安席"。
1.指形如臥蠶的眉毛。又舊時相術者稱眼眶下皺紋為臥蠶。
2.中醫學名詞。指患者眼下微腫。
3.獸醫學名詞。指騾﹑馬舌下的兩個肉阜﹐其形如蠶。臨診時觀察其色澤以助診斷。參閱明喻本元喻本亨《元亨療馬牛駝經集.色脈論》。
設有供旅客睡覺用鋪位的鐵路客車。有硬臥車和軟臥車。前者臥鋪墊內不設彈簧,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層鋪,旅客定員六十人;后者臥鋪墊內設彈簧,一般每個單間定員不超過四人,全車旅客定員三十二人。
1.寢臥之所。
1.見"臥床"。
1.橫吹。
1.被套;床單。
1.趴下。
1.方言。埋伏下來做內應。
1.方言。我國北方因冬天天氣嚴寒﹐農民在農閑時不常下地﹐稱為臥冬。
2.方言。舊時貧苦農民利用冬閑季節進城從事拉洋車等體力勞動﹐叫做臥冬。
3.船舶因航道﹑港口嚴寒冰凍﹐無法航行﹐停泊過冬。
1.見"臥翻"。
1.亦作"臥番"。
2.謂將牲畜翻倒(以便屠宰)。多見于元人雜劇。
1.睡覺的房間。
1.寺院名。在北京市海淀區西山北部的壽安山南麓。建于唐貞觀年間﹐初名兜率寺﹐先后更名昭孝﹑洪慶﹑壽安﹑永安等。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覺寺。因殿內有元代銅臥佛﹐俗稱臥佛寺。臥佛鑄造渾樸精致﹐體現了鑄造技術和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解放后為北京重點保護古建文物之一。參閱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臥佛寺》﹑清孫承澤《春明夢馀錄》卷六六。
1.趴伏隱藏。
1.謂死于沙場。
1.息鼓。常示無戰爭﹐或戰事已息止。
1.儀仗之一。
1.謂臥身火車軌道阻止火車行駛﹐或以圖自盡。
1.方言。把雞蛋去殼﹐整只放在開水里煮。
2.方言。去殼后整只放在開水里煮的雞蛋。
1.《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天下大亂﹐﹝管寧﹞聞公孫度令行于海外﹐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候之。既往見度﹐乃廬于山谷。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后漸來從之。"裴松之注引晉傅玄《傅子》"寧往見度﹐語惟經典﹐不及世事。還乃因山為廬﹐鑿壞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以為典﹐有隱處之意。
1.比喻執法嚴峻或作戰勇猛者。
2.喻官職的尊嚴。
3.比喻殘暴兇橫之人。
4.比喻山勢。
1.違逆心意。
1.怨怒之色。
1.不合流俗。
1.正面看;面對面看。
1.方言。猶言戇頭戇腦。形容魯莽,沒有涵養。
1.謂阻礙不通。
1.違犯,抵觸。
得罪人;與人合不來性滑稽,善諧謔,亦未嘗忤物。
1.違逆心意。
1.抵觸而生怨。
1.即仵作。舊時官署中檢驗命案死尸的差役。
1.猶傲慢。
1.悵然失意貌。
2.驚愕貌。
1.違背事物的自然規律。
1.冒犯。
1.違逆;隔閡。
1.違逆。
2.引申謂對父母不孝。
1.猶侮辱。
1.迎面直視。謂以非禮的態度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