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圓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狀。具有這種形狀的物體在流體中運動時所受阻力最小,所以汽車、火車、飛機機身、潛水艇等的外形常做成流線型。
1.佛教語。謂色界四禪天中已證小乘不還果的圣者所生的"五凈居天"。即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
2.佛教語。特許信眾食用的五種肉食。即火凈﹑刀凈﹑爪凈﹑蔫干凈﹑鳥啄凈。見《毗奈耶雜事》卷三六。
1.相傳少皞時掌治民的五官的合稱。
2.復姓。趙有將軍五鳩盧。見《通志.氏族四》。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承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日運動。以后人們把5月9日定為國恥紀念日。另有以日本提出的最后通牒日期5月7日為國恥紀念日。
1.五匝。
2.《孟子.告子下》"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趙岐注"伊尹為湯見貢于桀,不用,而歸湯。湯復貢之,如是者五。思濟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歸于◇因以借指辛勞治國的賢臣。
1.唐代內侍省所轄的五個機構掖廷﹑宮闈﹑奚官﹑內仆﹑內府。
1.謂數道交錯。
五言絕句”的簡稱。見五言詩”。
1.集于一時或一人的五種卓絕的技藝或才德等。(1)指南朝宋杜道鞠彈棊,范悅詩,褚欣遠模書,禇胤圍棊和徐道度醫術。宋文帝稱之為天下"五絕"。見《南史.徐文伯傳》。(2)指唐秘書省內落星石,薛稷畫鶴,賀知章草書,郎馀令畫鳳,韓公武挾彈中鶴眼。時謂之"五絕"。見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郎余令》。(3)指唐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唐太宗稱之有"五絕"。見《舊唐書.虞世南傳》。
2.指縊死﹑溺死﹑壓死﹑凍死﹑驚死五種非正常死亡。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主治.五絕》。
3.見"五言絶句"。
1.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
1.古代軍制。春秋時晉的上軍﹑中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
2.古代軍制『代前﹑后﹑中﹑左﹑右五營軍隊之稱。
3.古代軍制。明代京軍三大營之一。成祖時,京衛之步騎軍分為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謂之五軍。見《明史.兵志一》。
4.泛稱朝廷的軍隊。
1.指魏晉時名士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南朝宋顏延之因貶官永嘉太守,怨憤而作《五君詠》以自況。五君皆"竹林七賢"人物。"七賢"中惟山濤王戎二人顯達,故延之棄而詠。
1.古代管理市場物價的官。
2.西漢末王莽新朝依托《周禮》古五均說﹐置五均官。
1.晉薛兼﹑紀瞻﹑閔鴻﹑顧榮﹑賀循五人的合稱。
1.唐憲宗時,規定謫貶的官員須經五次考核方可調任。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迫使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通稱五口通商。它開創了帝國主義強迫中國開港的先例,中國主權遭到嚴重損害。
1.佛教語。一般指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觀無量壽經》"若佛滅后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道教亦沿用此說。
1.古代貯藏材料的五種倉庫。
2.指車庫﹑兵庫﹑祭器庫﹑樂庫和宴器庫。見《初學記》卷二四引漢蔡邕《月令章句》。
1.亦作"五裦"。
2.《后漢書.廉范傳》"﹝范﹞建初中,遷蜀郡太守……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范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后以"五绔"作為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詞。
1.指皮祅上的五個絲繩鈕子。《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索絲五絝。"高亨注"周代人的衣﹐一邊縫上五個(或三個)絲繩的紐子﹐古語叫做絝,今語叫做紐。"一說﹐"五"即"交午"之"午"。絝﹐縫。五絝﹐交織連縫之義。見清陳奐《詩毛氏傳疏》。
2.《詩.召南.羔羊》篇的代稱。
1.見"五绔"。
1.指五裦謠。
1.指五裦謠。
1.見"五經魁"。
2.飲酒時搳拳,猜雙方出指總數為五的用語。
1.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侯王臘的合稱。道教認為凡此五臘日,宜為修齋﹑祭祀先祖。
1.謂色黃而多空隙的中等土壤。
1.中醫學名詞。指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五種過勞致病因素。
2.中醫學名詞。指志勞﹑思勞﹑心勞﹑憂勞和疲勞。
1.泛指各種疾病和致病因素。
1.即五太牢。牛羊豕各五頭。周代賓禮中有牢禮。按照賓客的等級而陳獻牢物。
2.為祭祀時的供物。
1.神話傳說中的五星之精。
2.宋杜衍﹑馮平﹑王渙﹑畢世長﹑朱貫等五位老人的合稱。
3.見"五老峰"。
1.唐天復元年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等五人同榜及第,年皆逾六十,時稱"五老榜"。
1.江西省廬山東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并肩聳立,故稱。峰下九疊屏為李白讀書處;東南有白鹿洞書院遺址,為朱熹講學處。
1.宋慶歷末杜衍王渙等五人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商丘),為詩酒之會,時稱"五老會"。
1.五種樂器。指琴瑟﹑笙竽﹑鼓﹑鐘﹑磬。
2.五種樂器。指鼓﹑鐘﹑鐸﹑磬﹑鼗。
1.即五雷法。
2.雷。
1.道教方術。謂得雷公墨篆,依法行之,可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因雷公有兄弟五人,故以五雷稱之。見《太平廣記》卷三九四引《神仙感遇傳.葉遷韶》。
1.五雷法。
1.五雷法。
1.猶言各種各類。
1.果名。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之禮。
2.古代的五種禮制。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1.《后漢書.張楷傳》"張楷字公超,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后借以形容迷離恍惚的境界。
1.上古軍隊中的五種文官。
1.五種利益﹑好處。
2.戰時隨機應變的五項原則。
3.漢方士欒大的稱號。
1.指《春秋》在行文上隱寓褒貶的五種體例。即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見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
1.指周代的五種奴隸。
1.松風。
1.松的一種。因一叢五葉如釵形而得名。或以為五粒之粒當讀為鬣,訛為粒,每五鬣為一葉。故又稱"五鬣松"。一說,一叢有五粒子,形如桃仁,可食,因以粒名之。唐李賀有《五粒小松歌》。
1.楊桃的別名。亦稱"五棱子"。
1.指晉和南朝宋時北方十六國中的前涼﹑后涼﹑西涼﹑北涼﹑南涼。其地均在甘肅境內,后借指甘肅一帶。
1.古代一種有五根橫脊的禮冠。即進賢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