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脈”。亦作“衇”。
2.
血管。
1.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
2.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張脈僨興,外強中乾。
3.出自《續博物志》計然云:人受命於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脈。
4.出自《論衡·書虛》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絕脈而死。舉鼎用力,力由筋脈,筋脈不堪,絕傷而死,道理宜也。
3.
脈搏,脈息。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切其脈,得肝氣。
2.出自《雜說》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
3.出自《醒世恒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小娘子伸出手臂來,教王婆看了脈。
4.出自《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沒有脈。
4.
按脈診病。
1.出自《后漢書·方術傳下·華佗》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腥物所為也。”
2.出自《世說新語·術解》小人母垂百歲,抱疾來久,若蒙官一脈,便有活理。
5.
指地下水。
1.出自《周禮·天官·瘍醫》以咸養脈。
2.出自《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土膏脈動知春早,隈墺陰深長苔草。
6.
指事物如血管連貫有條理者。
1.出自《史記·蒙恬列傳》﹝長城﹞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
2.出自《文心雕龍·章句》故能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
3.出自《詠小瀑布》細脈穿亂沙,叢聲咽危石。
4.出自《珊瑚鉤詩話》《閬中歌》辭致峭麗,語脈新奇。
5.出自《北山作》詩山行忘路脈,野坐認天文。
7.
血統、宗派等相承的系統。
1.出自《癸辛雜識別集·襄陽始末》古今所恃以立國於天地間者,獨有此一脈,言脈猶活,國脈其有瘳乎?
2.出自《隱居通議·理學一》昌黎論傳道,而曾子、子思不得續孔子之脈。
3.出自《復鄧石陽書》吾謂真正能接趙老之脈者,意者或有待於兄耳。
8.
植物葉子、昆蟲翅膀上像血管的組織。如:葉脈。
行軍或外出時背(bēi)在背上的衣被包裹。
比喻有沉重的思想負擔事情做錯了,改了就好,不必~。
比喻思想、行動或經濟上有負擔。
1.看過的碑文能背誦﹐棋局亂后能復舊。指記憶力強。
1.背棄根本。
1.背離根本﹐追逐末節。
1.謂棄農務商。我國古代以農為本﹐商為末。
1.罵人忘恩負義﹐如同驢馬﹐剛在槽內吃食﹐背過身來就拉屎。
1.方言。猶場外;私下。
1.叛臣。
1.襯托。
2.衣服背面里子中的絲棉﹑駝毛等所襯的薄紗。大衣或亦以羽緞為襯。
1.背靠自己的城墻。多指作最后決戰。
在自己的城下跟敵人決一死戰,泛指跟敵人作最后一次的決戰。也說背城一戰。
1.謂作最后決戰。
2.引申指最后的斗爭或努力。
1.背離﹐離開。
2.猶背道而馳。比喻目的或行動相反。
1."背時"的諧音。
1.背地里。
出門時用來裝被褥、什物等的布袋。也作被褡子。
1.背心﹐馬甲。
1.搭在肩上裝衣被什物的口袋。
①搭在肩上系住褲子或裙子的帶子。②背背包、槍等用的皮帶或帆布帶子。
一種裝有背帶的褲子。在胸前附有護胸或背帶與褲子相連。褲子多為工裝寬松型樣式。多在護胸、背帶和口袋的形式上進行變化而成為一種比較理想的工裝褲款式。
一種裝有背帶的短裙。可通過背帶與裙子的連結件調節腰節的高低和裙子的長短。背帶款式呈背心型、h”型或x”型等,并可加花邊、荷葉邊等裝飾。
一種裝有背帶的短裙。可通過背帶與裙子的連結件調節腰節的高低和裙子的長短。背帶款式呈背心型、h”型或x”型等,并可加花邊、荷葉邊等裝飾。
1.背在背上的口袋。
1.違命放誕﹐不受節制。
1.背棄道義。
2.偏僻的街道。
3.朝著相反的方向。
朝著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標完全相反。
1.背棄道德或恩德。
1.以背向敵。謂逃避敵人。
1.暗中﹐背人處。
1.見"背篼"。
1.背簍。
背靠背。
1.背棄恩義。
1.同"背恩忘義"。
1.見"背恩棄義"。
1.背棄恩德﹐忘卻道義。
1.指背譎﹑抱珥﹐即日旁云氣。
1.背叛而有二心。
1.背叛﹐反叛。
風不能直接吹到找個~的地方休息一下。
1.文件背面的騎縫印。
1.見"背旮旯兒"。
①用脊背馱~著衣包。②擔負~重任ㄧ~著人民的希望。
1.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1.亦作"背弓"﹑"背公"。買賣中間人索取的外快。亦指受托購物時侵吞財物。
2.同"背躬"。戲曲的旁白。
1.見"背工"。
1.見"背工"。
1.見"背公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