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里巷的大門。
1.出自《書·武成》式商容閭。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門閭無閉,關市無索。
3.出自《遺直坊》詩敘故太守李公諱師中,榜其閭曰“遺直”。
2.
民戶聚居處;里巷。
1.出自《周禮·地官·閭胥》閭胥各掌其閭之征令。
2.出自《尚書大傳》八家為鄰,三鄰為閭。
3.出自《魏書·元孝友傳》二十家為閭。
4.出自《役法》其勢宜使什、伍、比、閭、里、黨而后達於縣令,則擇其人而為保正副者,正所以親切於民,服習其小爭而無使至於大斗,教民使不犯,省刑罰之先務也。
3.
泛指門戶。
1.出自《荀子·大略》慶者在堂,吊者在閭。
2.出自《百一詩》前者隳官去,有人適我閭。
3.出自《符讀書城南》詩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
4.
指人家。
1.出自《田家語》詩田閭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5.
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
1.出自《尉繚子·伍制令》軍中之制,五人為伍,伍相保也;十人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為屬,屬相保也;百人為閭,閭相保也。
6.
古代軍陣名。
1.出自《逸周書·武順》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后曰敦,左右一卒曰閭,四卒成衛曰伯。
7.
聚集。
1.出自《莊子·秋水》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8.
古代獸名。
1.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其鳥多白翟、白?。
2.出自《新唐書·吐蕃傳上》三歲一大盟,夜肴諸壇,用人、馬、牛、閭為牲。
9.
通“慮”。
1.出自《史記·河渠書》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
2.出自《廿二史考異·史記三·河渠書》《漢志》閭作慮,慮、閭以音同借用。遼東無慮縣,以醫無閭山得名是也。此閭字亦為憂慮之慮,裴骃解為州閭,非是。
10.
姓。
1.出自《通志·氏族三》齊大夫閭丘嬰之后,或單言閭氏,從省文也。
1.見"銖積寸累"。
1.一銖一粒。形容極少的數量。
1.一銖一兩。引申為極輕的分量。
2.比喻微小。
3.借指微小之物。
4.特指極少量的錢財﹑銀兩。
5.謂分出輕重。喻品評。
1.形容兩者輕重相當或優劣相等。
1.見"銖兩悉稱"。
1.同"銖穪寸量"。
1.形容極少的棉絮。
1.一銖一秒。比喻微小。
1.謂一銖一兩都斤斤計較。形容非常吝嗇。
1.一銖一黍。比喻微小之物。
1.傳說神仙穿的衣服。重量只有數銖甚至半銖。因用以形容極輕的衣服﹐如舞衫之類。
1.一銖一龠。比喻微小之物。
1.謂極精細地計較衡量。
1.一銖一錙。比喻微小。
1.蛛網。比喻婦女鬢發。
1.蛛網塵埃。
1.即蛛巢。
1.蛛網。
1.蜘蛛的別名。
1.蛛網塵埃。
1.蛛絲。
1.蜘蛛分泌物結成的絲。亦指蛛網。
1.古時婦女于七夕將蜘蛛放置盒內﹐以結網密疏卜得巧多少的游戲。
1.見"蛛絲卜巧"。
1.《禮記.禮運》"祝以孝告,嘏以慈告。"鄭玄注"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各首其義也。"孔穎達疏"首猶本也,孝子告神以孝為首,神告孝子以慈為首,各本祝嘏之義也。"后以"祝孝嘏慈"謂祭祀祝禱之禮。
1.表示祝愿和感謝。
1.同"祝哽祝噎"。
1.祝人長壽。
1.古時棕帝王壽誕的歌曲。
1.施藥物于患處。
1."祝哽祝噎"之省。
1.棕的心意。
1.相傳為古代一女子,喬裝男子,與梁山伯同往從師。三年后英臺先返,后二年山伯歸,往訪之,始知祝為女子。梁求為婚配,而祝已許鄮城(今鄞縣)馬氏◇梁為鄮令,旋病卒。明年祝適馬氏,過梁墓,風雨并作,祝臨冢哀慟,忽地裂而并埋焉。梁祝故事流傳甚廣,有說春秋時人,有說五代梁時人,又據《寧波府志》謂祝東晉上虞人。今南方謂黃色蝴蝶為梁山伯,黑色為祝英臺。戲曲中祝英臺更成為婦女對愛情堅貞不渝的典型。
2.詞牌﹑曲牌名。詳"祝英臺近"。
1.詞牌名。又名《寶釵分》﹑《月底修簫譜》﹑《燕鶯語》﹑《寒食詞》。雙調七十七字,有平韻﹑仄韻兩體。
2.曲牌名。屬南曲越調。字數與同名詞調前半闕同。用作引子。
1.亦作"祝■"。
2.古代以祝禱符咒治病的方術,后世稱用符咒禳病者為"祝由科"。
1.相傳古時治病有十三科,"祝由科"乃其中之一科。
1.亦作"祝余"。
2.《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孔子曰'噫,天祝予!'"何休注"祝,斷也。天生顏淵﹑子路為夫子輔佐,皆死者,天將亡夫子之證。"后人用典,以"祝予"為悲悼生徒后輩死亡之詞。
1.見"祝予"。
1.見"祝敔"。
1.復姓。
1.亦作"祝圄"。
2.祝,通"柷"。樂器名。即柷敔。
1.本謂向神禱告,以求實現自己的愿望◇指表示良好的愿望。
明代書法家、詩文家。字希哲,號枝山、枝指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治舉人。官至應天府通判。工詩文,與徐禎卿、文徵明、唐寅并稱吳中四才子”。擅書法,小楷近鐘繇,尤以草書見長,氣勢奔放,出神入化。有《懷星堂集》。
1.古代司祭祀禮儀者。
1.見"祝贊"。
1.象聲詞◆雞等的聲音。
2.勤勤守護貌。
1.古代主持祭祀祈禱者。
1.祝告鬼神,使加禍于別人。
2.猶發誓。
1.同"祝詛"。
1.中醫病名。猶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