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副詞,屢次,接連著,不止一次。
1.
“婁”的今字。
2.
多次,常常。
1.出自《書·益稷》皋陶拜首稽首飏言曰:“……屢省乃成,欽哉。”
2.出自《五言詩》郢人審匠石,鐘子識伯牙;真人不屢存,高唱誰當和?
3.出自《平淮西碑》河北悍驕,河南附起,四圣不宥,屢興師征。
4.出自《東周列國志》郄氏與吾國子重,二人素相交善,屢有書信相通。
3.
急速。
1.出自《禮記·樂記》臨事而屢斷,勇也。
2.出自《柳賦》嘉甘棠之不伐,畏取累于此樹。茍遠跡而退之,豈駕遲而不屢。
4.
通“鏤”。屬鏤。劍名。
1.出自《詩·大雅·綿》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
2.出自《新方言·釋言》《大雅》“削屢馮馮”,傳曰:“削墻鎩屢之聲馮馮然。”蓋墻間穿網,有刻削雕鏤椎朾之功,是為鍛屢……今人謂以刀刳物中間使空為屢空,屢亦鏤也。
5.
通“婁”。收斂。參見“屢驕”。
1.出自《荀子·非相》《詩》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屢驕。”
2.出自《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南詔知非敵,西山亦屢驕。
1.即海嘯。
1.海岸邊。
生活在海里的魚,如帶魚、黃魚等。
指海洋的一定范圍(包括水上和水下)。
清代藏書樓。道光年間曾任江南河道總督的楊以增建于山東聊城。楊平生嗜書,多購求江南藏書家散失之書◇藏書屢有散佚,一部分現藏北京圖書館。有《海源閣叢書》和《海源閣書目》。
1.海上的月亮。
2.海生動物名。亦稱窗貝。貝殼圓形,薄而透明,多用來嵌裝門窗或房頂,以透光線;肉可食。
1.海之深,山之高。形容極為高深。
海洋上的運輸。
處理死人遺體的一種方法,把尸體投入海洋。
1.見"海藻"。
1.亦作"海薻"。
2.又名海蘿﹐海苔。生于海中的藻類植物,如海帶﹑紫菜﹑石花菜﹑龍須菜等。有的可以吃,有的可以入藥。
敵對雙方海軍兵力在海洋上進行的戰役或戰斗。
蘇聯故事片。莫斯科電影制片廠1958年攝制。杜甫仁科編劇,桑采娃導演,里瓦諾夫主演。影片描寫第聶伯河大水電站建設中,鄉親們告別即將被水淹沒的故鄉,紛紛遷入新村,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工作、生活和愛情的故事。
1.僧眾。
1.即臭梧桐。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方〉湖。
1.見"海椶"。
1.海隅,海角。亦泛指沿海地帶。
1.海生生物的總稱。
1.謂口頭﹐言談之間。
1.肉醬和干肉。
1.肉醬。
1.怪石名。
1.醓醢。
1.相傳禹臣豎亥善走,后因稱健行為"亥步"。
1.指位于西北偏北方向的地區。
1.指集市交易。
1.神話傳說中的夜明珠。
1.《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用以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誤。
2.謂豬。地支與生肖相配,亥配豕。
1.謂文字訛錯甚多。
1.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舟中示舍弟五十韻》"亥市魚鹽聚,神林鼓笛鳴。"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三"蜀有痎市,而間日一集。"明方以智《通雅.天文》"亥音皆,言如痎瘧,間日一發也。諱痎,故曰亥市。"一說,以寅﹑申﹑巳﹑亥日集市,俗稱"亥市"。
1.二萬六千六百六十日的隱語。謂七十三歲。
1.顓頊歷正月,即周歷十二月或夏歷十月。
1.驚恐。
1.震驚傷痛。
1.驚異。
1.驚惶逃竄。
1.驚恐。
1.見"駭飆"。
1.驚懼。
1.亦作"駴電"。
2.驚人的電光。常形容快速無比。
1.猶駭愕。
1.亦作"駴服"。
2.驚佩;驚訝誠服。
驚訝;驚詫。
1.驚奇地觀看。
因受驚、恐懼而出汗奔走駭汗,羞愧俯伏。
1.吃驚憤恨。
1.象聲詞。形容鼓聲等轟響。
1.猶驚呼。
1.驚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