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里巷的門;里門,巷口的門。
2.
名詞
〈書〉里巷;鄰里。鄉里。
3.
名詞
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二十五戶為一閭。
4.
名詞
(Lǘ)姓。
1.
里巷的大門。
1.出自《書·武成》式商容閭。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門閭無閉,關市無索。
3.出自《遺直坊》詩敘故太守李公諱師中,榜其閭曰“遺直”。
2.
民戶聚居處;里巷。
1.出自《周禮·地官·閭胥》閭胥各掌其閭之征令。
2.出自《尚書大傳》八家為鄰,三鄰為閭。
3.出自《魏書·元孝友傳》二十家為閭。
4.出自《役法》其勢宜使什、伍、比、閭、里、黨而后達於縣令,則擇其人而為保正副者,正所以親切於民,服習其小爭而無使至於大斗,教民使不犯,省刑罰之先務也。
3.
泛指門戶。
1.出自《荀子·大略》慶者在堂,吊者在閭。
2.出自《百一詩》前者隳官去,有人適我閭。
3.出自《符讀書城南》詩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
4.
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
1.出自《尉繚子·伍制令》軍中之制,五人為伍,伍相保也;十人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為屬,屬相保也;百人為閭,閭相保也。
5.
古代軍陣名。
1.出自《逸周書·武順》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后曰敦,左右一卒曰閭,四卒成衛曰伯。
6.
聚集。
1.出自《莊子·秋水》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7.
古代獸名。
1.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其獸多閭麋。
2.出自《新唐書·吐蕃傳上》三歲一大盟,夜肴諸壇,用人、馬、牛、閭為牲。
8.
通“慮”。
1.出自《史記·河渠書》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
2.出自《廿二史考異·史記三·河渠書》《漢志》閭作慮,慮、閭以音同借用。遼東無慮縣,以醫無閭山得名是也。此閭字亦為憂慮之慮,裴骃解為州閭,非是。
9.
姓。
1.出自《通志·氏族三》齊大夫閭丘嬰之后,或單言閭氏,從省文也。
10.
指人家。
1.出自《田家語》詩田閭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1.謂兒童稍長﹐能穿起成人的衣服。
2.指身體能承受衣服的重量。
1.佛教語。指一切事物當體即空的第一義諦。
2.泛指深妙的義理。
1.奇妙出眾。
1.佛教語。善因。
1.猶勝友﹐良友。
1.亦作"勝游"。
2.快意的游覽。
3.指勝游之地。
1.古代傳說中的鳥名。
1.佛教語。善緣。
1.獲得勝利的戰役或斗爭。
1.高雅的情趣。
2.優美的景致。
1.勝境﹐佳境。
1.婦人首飾。
1.笙和篪﹐均古管樂器。篪﹐竹制﹐單管橫吹。
1.形容笙管排列密集﹐發音和諧。喻人之相協﹐感情融洽。
1.合笙之歌。亦謂吹笙唱歌。
2.泛指奏樂唱歌。
1.即笙。笙有十三管﹐屬管樂器﹐故稱。
1.漢劉向《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晉(王子喬)﹐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馀年后乘白鶴駐緱氏山頂﹐舉手謝時人仙去◇以"笙鶴"指仙人乘騎之仙鶴。
1.即笙。笙由密集而長短不一的竹管制成﹐故稱。
1.指笙。簧﹐笙中之簧片。
2.指笙的樂音。
1.笙和籟。籟﹐古管樂器﹐簫屬﹐三孔。
1.吹笙的樂聲。
1.猶弄笙。謂吹奏笙簧。
1.謂對笙簧加熱﹐使音質清亮。
2.指經烤熱過的笙。
1.笙和匏。匏﹐指笙竽一類的管樂器。
1.古代謂陳于東方之磬樂。
2.笙和磬。磬﹐樂器。以玉石或金屬制成﹐形狀如曲尺。
1.謂樂聲和諧。
2.喻人事和協﹐關系融洽。
1.《詩.小雅》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僅有篇名﹐而無文辭。宋朱熹于集傳中稱此六詩為"笙詩"。《詩.小雅.魚麗》宋朱熹集傳"按《儀禮.鄉飲酒》及《燕禮》﹐前樂既畢﹐皆閑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上有臺》﹐笙《由儀》。閑﹐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則此六者﹐蓋一時之詩﹐而皆為燕饗賓客上下通用之樂。"
1.古驃國樂曲名。
1.笙和簫。泛指管樂器。
1.泛指吹奏樂器。
1.謂笙的音質失調。
1.見"笙鏞"。
1.亦作"笙庸"。
2.古樂器名。鏞﹐大鐘。
1.笙和竽。因形制相類﹐故常聯用。竽亦笙屬樂器﹐有三十六簧。
1.笙和鑰。鑰﹐古管樂器。吹鑰形似笛而短小﹐三孔;舞鑰長而六孔﹐可執作舞具。
1.謂陳于東方之鐘樂。
1.笙和筑。筑﹐古弦樂器。似琴﹐十三弦﹐用竹尺擊弦發音。
1.鼓鑄。鼓風扇火以冶煉金屬。
1.語本《孟子.萬章下》"舜尚見帝。帝館甥于貳室。"趙岐注"貳室,副宮也……《禮》謂妻父曰外舅,謂我舅者,吾謂之甥。堯以女妻舜,故謂舜甥。"后因以指贅婿的住處或女婿家。
2.指女婿。
1.外甥和舅舅,亦指女婿和岳父。泛指外戚。
2.指異姓諸侯。
3.謂有通婚關系。
1.姊妹之女,或女子對姨﹑舅之自稱。
1.姊妹之孫。
1.外甥輩。
1.見"甥侄"。
1.亦作"甥妷"。
2.外甥和侄輩。
1.鼪鼬之徑。
1.鼪鼠與鼯鼠。比喻志趣相投的親密朋友。
2.舊時對起義群眾的蔑稱。
1.見"鼪鼯之徑"。
1.同"鼪鼬之徑"。
1.鼠鼬類往來的小路。引申為荒涼偏僻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