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切成塊狀的魚肉。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援木而貫臠而不見發,臣之罪二也。
2.出自《齊民要術·作魚鲊》臠形長二寸,廣一寸,厚五分,皆使臠別有皮。
3.出自《聊齋志異·胡四姐》少間,婦果出,置幾上燔雞、咸彘肩各一,即抽刀子縷切為臠。
2.
謂把魚、肉切成塊。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下》軍人分裂莽身,支節肌骨臠分,爭相殺者數十人。
2.出自《齊民要術·作魚鲊》取新鯉魚,去鱗訖,則臠。
3.
碎割。
1.出自《論佛骨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奉者。
2.出自《旸谷漫錄》切抹批臠,慣熟條理,真有運斤成風之勢。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爾為賊黨妻,殺之無禁。當寸寸臠爾,飼犬豕。
4.
量詞。用于塊狀的魚肉。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
2.出自《晉書·陸納傳》溫(桓溫)曰:“年大來飲三升便醉,白肉不過十臠。”
3.出自《唐語林·補遺三》一盞酒,一臠鲊。
4.出自《漱華隨筆·朱良吉》良吉沐浴禱天,以刀剖胸,割取心肉一臠,煮粥以食母。
5.出自《蟲鳴漫錄》白下孝陵,規模宏麗。有數客攜榼往游,置肴於殿內,同出散步,歸則雞失數臠,互疑竊啖。
5.
見“臠臠”。瘦瘠貌。
1.出自《說文·肉部》臠,臞也
6.
見“臠臠”。切成小塊的肉。
1.出自《博物志》取鱉挫令如棋子大,搗赤莧汁和合,厚以茅苞,五六月中作,投池中,經旬,臠臠盡成鱉也。
1.受到勞累,消耗精力氣力。也常用做客氣話。
1.漢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國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歸致皇帝,以雰剈叫受厘。"厘"即"胙",祭馀之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漢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還致福。"司馬貞索隱引應劭云"厘,祭余肉也。"《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注則以"厘"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與此說異。
1.接受別人的敬禮。
2.接受別人的禮物。
1.接受訴狀,進行審理。
1.驟然受到低溫度的影響而患感冒等疾病。
1.接受,領取。
1.取得財寶。
2.接受賄賂。
1.接受福祉。
2.接受俸祿。
3.授予俸祿。
1.古代皇帝自稱受命于天,接受所謂天賜的符命之書,叫受箓。
2.指道家接受符箓。唐賈島有《元日女道士受箓》詩。
3.謂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儀式接受符箓。
1.被殺。
1.受命出師。
1.天帝所授之民。封建帝王將其統治之民視為天賜。
1.獲得名稱。
2.獲得名聲。
1.即受命璽。
1.只接受上級布置的任務,而如何完成則不受上級指令的約束。
1.皇帝印璽稱傳國璽,因皇帝自稱受命于天,所以也叫受命璽或受命寶。
1.獲得名稱。
1.受取;容納。
2.接受賄賂。
1.謂受責難。
2.遭受磨難。
1."推盤"的對稱。也叫"接盤"。舊中國商業中商人購買別人商店的全部財產(如設備﹑用具﹑貨物等),繼續經營,稱受盤。
1.受到欺騙。
1.舊時婚俗,女家接受男家之聘禮,稱受聘。
2.接受聘請。
1.稟受自然之氣。
2.遭受欺侮和壓迫。
1.比喻經常被當做抱怨或泄憤對象的人。
1.遭受貧困。
1.接受賄賂。
1.捕獲力竭的(野獸)。
1.受委屈。
1.接受;領取。
2.指貪污受賄。
1.接受國家或上級委托的權力(做某事)。
1.中暑。
2.受到高溫度的影響。
1.授任,任命。
2.接受委任。
1.遭受侮辱。
1.見"受禪"。
1.身體或物體部分地受到損傷。
洞穴壁畫。發現于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屬原始社會時期的作品。畫中野牛四肢蜷縮在一起,頭深深埋下,背則高高隆起,顯示出因受傷而痛苦不堪的樣子。造型基本寫實,并帶點夸張,顯示出原始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1.受賞賜。
1.謂傳授箭法或繼承箭法。
1.懷孕。
1.古代出兵祭社,其名為宜。祭畢,以社肉頒賜眾人,謂之受脤。
2.稱受命統軍為"受脤"。
1.猶稟性。
2.投生,投胎。
1.遇到的天時。
1.接受職事或職務。
2.受所教之事。
3.句子里受動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如"我看報"的"報","貓捉老鼠"的"老鼠"。表示受事的名詞不一定做句子的賓語,如"衣服送來了"的"衣服"是受事,但是做句子的主語。
1.娶妻。
1.謂祭祀之前,先申儆戒。
1.猶呼應,傳遞。
2.指學問的傳受。
1.謂接受文化教育。
1.即中暑。患中暑病。有的方言叫發痧。
1.接受委任。
1.收受私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