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牽系不斷;連綴。
1.出自《易·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2.出自《漢書·敘傳上》既系攣於世教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
3.出自《太平廣記》於溝中得其尸,失頭所在。又聞語云:“頭北行百余步,桑樹根下者也。到舍,可以谷樹皮作線攣之?!?/p>
4.出自《懷香記·畢姻封錫》伉儷恩濃,唱隨道始,赤繩早攣雙踵。
2.
抽搐,痙攣。
1.出自《素問·皮部論》其(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2.出自《望云騅馬歌》肉綻筋攣四蹄脫,七馬死盡無馬騎。
3.出自《洪範傳》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
3.
卷曲不能伸展。
1.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
2.出自《后漢書·楊彪傳》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足攣,不復行。
3.出自《贈陳君景初》詩攣足四五年,下針使之走。
4.出自《清史稿·孝義傳·崔長生》〔崔長生〕生而瘖,手又攣。
國民黨反動派囚禁、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集中營。1939年在重慶磁器口設立。1943年后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二看守所。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被殺害。
1.指剛長出來的須發。
2.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1.山楂榚。
1.女子發式的一種。將頭發盤至額角兩邊,打成髻,似"丫"形。舊時丫環﹑婢女多用此發式。
1.錯雜不齊貌。
1.象聲詞。鵲鳴聲。
1.糕點名。
1.落葉小灌木,莖高一二尺,葉倒卵形,春日開花,黃赤色,實圓,色微黃,甚酸,一名木桃。
1.亦作"齄靤"。
2.鼻有紅色斑點。
1.亦作"齄鼻"。
2.酒糟鼻。
1.鼻長紅皰,容顏丑陋。
1.亦作"?奴"。
2.南朝宋廢帝罵其父孝武帝為"?奴"。見《南史.宋紀中.前廢帝》。
1.北魏王氏數世齄鼻,人稱齄王。見《魏書.王慧龍傳》。
1.猶眨巴。謂不斷眨著眼睛。
1.成捆的草把。
1.曲藝藝人表演時用來打拍子的竹板。
1.打扮。
1.捆在腰間的長布。
1.亦作"扎布"。
2.軍人用的綁腿布。
1.從困頓中解脫出來。
1.方言∠適。
1.裝束;準備。
1.結束停當,準備好。
1.湊在一起。
1.刺耳。謂話不中聽。
1.見"扎筏子"。
1.見"扎筏子"。
1.亦作"扎罰子"。亦作"扎伐子"。
2.謂借題發揮。
3.出氣。
1.捆扎;包扎。
1.指植物根系向土壤里生長。
2.比喻深入到人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礎。
1.深入群眾并將分散的群眾串連起來。
1.掛鉤。
1.見"扎古"。
1.方言。亦作"扎固"﹑"扎姑"﹑"扎顧"。治療。
2.方言。亦作"扎固"﹑"扎姑"﹑"扎顧"。制作。
3.方言。亦作"扎固"﹑"扎姑"﹑"扎顧"。對付;懲治。
1.方言。搶劫。
1.見"扎古"。
1.見"扎古"。
1.打扮,裝扮。
1.書信。
1.大聲喊叫。
1.繡花。
1.設騙局詐取財物。
1.受賞賜;賞賜。
1.牽連。
1.牽念留戀。
1.被露水沾濕。
2.露水﹔露珠。
1.浸濕。
1.受命。
1.蒙受恩澤。
2.浸潤﹔滋潤。
1.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辦事不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