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美玉。
1.
亦作“玪”。
2.
美玉。青碧色的玉。
1.出自《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瑯玕。
2.出自《上林賦》玫瑰碧琳,珊瑚叢生。
3.出自《為石仲容與孫皓書》球琳重錦,充於府庫。
3.
見“琳瑯”。精美的玉石。
1.出自《南都賦》琢綢狎獵,金銀琳瑯。
2.出自《奉和濟川代書三十韻寄諸同舍》琳瑯固無價,燕石敢沽諸。
3.出自《七述》繪若黼黻,如琳瑯。
4.
見“琳瑯”。借指美好的事物。指優美詩文、珍貴書籍。
1.出自《抱樸子·任命》崇琬琰於懐抱之內,吐琳瑯於毛墨之端。
2.出自《自澧浦東游江表》詩文襟即玄圃,筆下成琳瑯。
3.出自《賀新郎·再用韻餞吳憲》詞想胸蟠,蕊闕琳瑯笈。真作者,世難及。
4.出自《梅十章》留得琳瑯千萬句,錦函雙系碧絲紹。
5.出自《感舊集定庵句》詩綠珠不愛珊瑚樹,合配琳瑯萬軸身。
5.
見“琳瑯”。借指美好的事物。指優秀人材。
1.出自《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詣王太尉,遇安豐、大將軍、氶相在坐,往別屋見李胤,平子。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瑯珠玉。
2.出自《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詩素風傳竹帛,高價聘琳瑯。
3.出自《寄孫莘老湖州墨妙亭》詩好事今推置溪守,故開新館集琳瑯。
6.
見“琳瑯”。玉石相擊聲。
1.出自《天簪記·重效》翠裙搖玉響琳瑯。
2.出自《思游賦》要華電之煜兮,珮玉衡之琳瑯。
3.出自《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
7.
見“琳瑯”。泛指清脆美妙的聲音。
1.出自《云笈七籤》仰誦洞章,嘯詠琳瑯。
2.出自《宴集》詩尤愛詹間竹,風來響琳瑯。
3.出自《祭誥封光祿大夫陳太公文》雜賓雜還,笑語琳瑯。
1.漢武帝曾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衣繡衣﹑持斧至各地巡察執法﹐后因稱京外高級官員執法斷案為斧斷。
1.宋初王全斌平定后蜀﹐欲乘勢取云南﹐以圖獻﹐宋太祖鑒于唐代中衰與用兵南詔有關﹐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后因以"斧畫"指統轄之外的疆域。
1.皇帝特遣的執法大臣所持之物。斧象征執法之權﹐節表示使者身份。
1.亦作"斧鈟"。
2.泛指各種斧子。
3.泛指工具﹑利器。
4.以斧子修削。亦喻指過分雕琢。
1.斧柄。
2.喻指權柄。
3.借稱媒人。語本《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4.山名。在廣東省高要縣﹐以產端硯石著名﹐因借指硯。
1.藏兵器的倉庫。
1.指經斧削而未修整的木料。
1.斧之背。
1.中國畫皴法的一種。謂用筆如斧削木。
1.謂武器破損殘缺。語本《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1.泛指各種斧子。
1.上古部落名。
1.螳螂斧狀的前肢。
斧子。
1.指墳墓。語出《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
〈書〉斧正。
1.持斧衣繡衣。古執法使者的儀制。語本《漢書.武帝紀》"遣直指使暴勝之等﹐衣繡衣﹐持斧﹐分部逐捕。"
1.見"斧扆"。
1.亦作"斧依"。
2.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狀如屏風的器具﹐以絳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其上有斧形圖案﹐故名。
1.見"斧鉞"。
〈書〉斧和鉞,古代兵器,用于斬刑。借指重刑甘冒~以陳。
①斧子和鑿子。②比喻詩文詞句造作,不自然~痕。
1.用斧鑿削刻留下的痕跡。
2.比喻詩文刻意造作的痕跡。
1.見"斧磚"。
〈書〉敬辭,用于請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1.見"斧正"。
也作斧fe55!?、猣d3e*fe55!?。古礆⑷说男叹呷馓环|請罪。
古代斬人的刑具,像鍘刀。
1.亦作"斧砧"。
2.即斧锧。
1.以斧削琢。請人修改詩文的謙辭。亦喻指詩文過分修飾雕琢。
1.即資斧。旅費。
砍竹、木等用的金屬工具,頭呈楔形,裝有木柄。
1.下逼,近逼。
1.俯身而行。
〈書〉①向低處看仰觀~。②敬辭,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所陳一切,尚祈~。
(飛機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飛~轟炸 ㄧ老鷹從天空~下來。
1.敬語。聽從。
趴在地上(多表示屈服或崇敬)~聽命。
1.俯首帖服。
1.彎下身子。
1.從上往下看。
1.下察。
1.下及。
1.彎腰屈身,小步而行。
1.低頭照視。
2.下察。書信或公文中敬詞。
1.從高處往下看。
視線在水平線以下時,在視線所在的垂直平面內,視線與水平線所成的角叫做俯角。
1.敬語。憐憫。
1.就近,附近。
1.俯身下視以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