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稟”。亦作“廩”。
2.
糧倉。
1.出自《詩·周頌·豐年》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2.出自《左傳·文公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廩同食。
3.出自《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
4.出自《舊五代史·梁書·葛從周傳》今燕帥來赴,不可外戰,當縱其入壁,聚食囷廩,力屈糧盡,必可取也。
5.出自《貧居秋日》門小愧車馬,廩空慚雀鼠。
3.
指糧食。
1.出自《管子·問》問死事之寡其餼廩何如?
2.出自《和公濟飲湖上》與君歌鼓樂豐年,喚取千夫食陳廩。
4.
公家發給糧食。參見“廩食”。
1.出自《龜山楊先生祠堂記》顧子復尚無所衣食,則又職於學官以廩之。
2.出自《黃復仲墓表》年十五,為諸生,稍長,廩於學官。
5.
俸米。
1.出自《江州司馬廳記》上州司馬,秩五品,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
2.出自《村飲》詩白稻登場喜食新,太倉月廩厭陳陳。
6.
泛指俸祿。
1.出自《答楊君素書》奉別忽四年,薄廩維絆,歸計未成。
7.
廩生的省稱。
1.出自《儒林外史》他家大老那宗筆下,怎得會補起廩來?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若是但進了學,補了個廩,以后便蹭蹬住的,那里頭,簡直要找半個好人都沒有。
8.
收藏;儲積。
1.出自《管子·山國軌》泰冬,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廩之矣。
2.出自《素問·皮部論》廩於腸胃。
9.
少。
1.出自《公羊傳·文公十三年》周公盛,魯公燾,群公廩。
10.
見“廩廩”。猶庶幾,漸近。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贊》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
2.出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三年》所聞之世,內諸夏,治小如大,廩廩近升平。
11.
通“林”。樹林。
1.出自《管子·戒》桓公明日弋,在廩。
2.出自《射雉賦》越壑凌岑,飛鳴薄廩。
12.
通“懍”。危懼。參見“廩廩”。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13.
通“凜”。寒冷。參見“廩秋”。
1.出自《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
14.
通“凜”。嚴峻;可敬畏。引申為有風采。參見“廩廩”。
1.出自《漢書·循吏傳序》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2.出自《創建大復何先生祠記》矧平生風節,又廩廩較著者哉!
1.山名。在今陜西省韓城市境。
2.山名。在今陜西省干縣境。
3.山名。在今山東省東平縣境。其上有宋江寨,其下有梁山泊。
4.山名。在今安徽省和縣﹑當涂縣兩縣之間⊥縣境者曰西梁山;當涂縣境者為東梁山,原名博望山。二山隔江對峙如門闕,故亦名天門山。
5.山名。在今陜西省南鄭縣境。 6.山名。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境。又名劍門山。
1.亦作"梁山濼"。
2.湖泊名。在今山東省東平﹑鄆城等縣間,梁山腳下。本系古大野澤的一部分,五代時澤面北徙,環梁山成巨泊,始稱梁山泊。北宋時,黃河潰決之水匯入,熙寧以后周圍達八百里。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宋江等曾結寨于此,后演為《水滸傳》等長篇小說故事。
1.古琴曲名。抒寫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1.見"梁山泊"。
1.見"梁山操"。
1.見"梁上君子"。
1.指恩愛夫妻。
學者。廣西桂林人。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并任研究部主任、院長。建國后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1922年發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提出東西文化比較觀,將人類文化分為中、西、印三種類型,但又主張尊孔復古。著作還有《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等。
建筑學家。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歷任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室主任等職。中科院學部委員。從事建筑教育和中國建筑史研究工作,參加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筑設計等。著有《清式營造則例》、《營造法式注釋》和《中國建筑史》等,有《梁思成文集》。
1.《呂氏春秋.疑似》載,梁北黎丘有奇鬼,善效人之子侄昆弟狀。一人之市醉歸,鬼效其子,扶而道苦之。歸家酒醒,責其子不敬,子泣辯,乃悟為奇鬼所為。明旦又之市而醉,其真子恐父不能返,往迎之,其人望見,誤奇鬼又來,拔劍刺死其子◇以"梁叟"為不察疑似之跡而鑄成大錯的典型人物。
1.南朝梁的禁城。
1.橋頭。
2.屋梁上。
1.戰國時梁惠王故城。
1.即梁苑。
1.指南朝梁武帝。
1.見"梁皇懺"。
即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原為齊雍州刺史,乘齊內亂起兵,公元502年奪取帝位。在位時重用士族,殘酷剝削農民,多次鎮壓農民起義??嵝欧鸾?,大興寺院,曾三次出家為僧。擅長文學,精樂律,善書法。統治后期北方降將侯景叛亂,都城建康被攻破,饑病而死。
1.流星名。
1.指梁州雁塞山池中之雁。
2.泛指鴻雁。
1.梁上的燕。比喻小才。
1.周宣王時馴養鳥獸的能手。
1.相倚相靠。
1.指蜀地。蜀漢有梁益等州,因以并稱。
1.梁木。
2.山名。即梁父。
1.梁柱。比喻身負重任的人。
1.指梁郡與潁川郡。
1.漢鄒陽受誣陷系獄,自獄中上書梁孝王辯白,終獲釋。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因以"梁獄"代指冤獄。
1.即梁苑。西漢梁孝王的東苑。
2.借指皇室的宅第園林。
3.指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4.指劇場,戲園。
1.謂他鄉雖好,不宜久居;亦謂眼下雖然順心,卻非長久之計。
1.見"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1.西漢梁孝王所建的東苑。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園林規年大,方三百余里,宮室相連屬,供游賞馳獵。梁孝王在其中廣納賓客,當時名士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均為座上客。也稱兔園。事見《史記·梁孝王世家》。
2.代指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1.漢梁孝王所建的東苑與隋煬帝開運河所筑的大堤◇以"梁苑隋堤"為吟詠歷史勝跡之典。
1.南朝宋謝惠連為《雪賦》,曲盡描繪梁苑大雪景色,傳為妙文◇用為贊美他人詩文的典故。
2.借喻白色的繁花。
1.比喻重要人物。梁,棟梁。丘,指泰山。語出《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南朝梁任昿《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慭遺,梁岳頹峻。"一說"梁岳"即梁山,指泰山。參閱《文選》李周翰注。
1.稠粥。梁,通"粱"。
1.橋梁。
1.詞牌名。唐教坊大曲有《涼州》,由大曲摘遍而為小令詞調,因稱《涼州令》,宋以后訛稱《梁州令》。雙調,有五十字﹑五十二字﹑五十五字三體,仄韻。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皆屬正宮,字句格律相近,而與詞牌不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僅見于諸宮調。
1.古代車上用以駕馬的曲轅。突出車前為穹隆形,如屋梁,故名。
1.《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威王﹞與魏王會田于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寳乎'威王曰'無有。'梁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后因以"梁珠"指寶珠。
1.支承橋梁的柱子。
2.屋梁和柱。
3.喻棟梁之材。
4.指鼻梁骨。
梁子1〈方〉山脊。 梁子2 [liáng·zi]評書、大鼓等曲藝中曲目的故事提綱。
1.亦作"梁騶"。
2.古代天子狩獵之地。
1.見"梁鄒"。
1.中型鳴禽,性喜群飛。種類頗多。
1.木制提水工具,形似水桶而較小。
1.木名。又稱涼子木﹑即來﹑燈臺樹。
1.古代軍中窺敵的瞭望車。
1.一種喪車。
軍用的糧食和草料兵馬未動,~先行。
1.明清所設征收﹑解運所在糧區田糧的人員。由糧區內大戶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