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臘”。
2.
古祭名。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下四》景公令兵摶治,當臘,冰月之間而寒,民多凍餒,而功不成。
2.出自《論衡·謝短》有臘,何帝王時?
3.出自《南齊書·魏虜傳》又詔罷臘前儺,唯年一儺。
3.
歲末。
1.出自《殘臘》詩殘臘生春序,愁霖逼歲昏。
2.出自《立春前一日喜雪》詩未嫌遲送臘,唯憐預占春。
3.出自《再生緣》梅花破臘年光近,書卷娛情景物移。
4.
年齡。
1.出自《聊齋志異·耿十八》〔耿〕頓念家中無復可懸,惟老母臘高,妻嫁后缺于奉養。
1.華麗的絲織物。
2.比喻華麗的文辭。
1.文風;文章的氣勢。
2.指文脈。
3.寫文章的風氣。
4.文雅安靜﹐不粗暴。
1.買賣或借貸雙方所立的文書契約。
1.華美的石階。
1.錢。因錢有文字﹐故稱。
1.華麗奇巧。
2.斯文靈巧。
3.文飾巧辯。
1.羽毛有文彩的鳥。鴛鴦﹑鸂?(一名紫鴛鴦)﹑錦雞﹑孔雀皆可稱為文禽。
1.文辭與情思。
2.指文才或文章的情致。
1.舊時文人失意﹐自謂以能文而致窮。
1.棋盤。古代多用楸木做成﹐故名。
1.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星。舊時傳說主文運。亦以指重要的文職官員及文才蓋世的人。
1.文契﹐契約。
2.公文案卷。
1.指來自民間的文學樣式﹐經過文人的使用改造﹐逐漸脫去粗俚通俗的色彩。
亦稱士夫畫”。泛指中國歷代文化素養較高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有別于民間繪畫與宮廷繪畫。一般認為是唐代王維所創,經宋代蘇軾等提倡,至明代董其昌正式提出文人畫”這一名稱。他們注重個性的發揮,標舉士氣”、逸品”,追求瀟灑脫俗的筆墨情趣,強調神韻。
1.見"文人墨士"。
1.謂文人作風不好或品行不端。
1.泛指文人﹑文士。
1.文章的風格就像作者本人。
1.指儒者中從事撰述的人。
2.指講求禮樂教化的儒生。
3.文士。
1.禮節繁多。
1.即香櫞。
即枸櫞”(788頁)。
1.亭名。
1.對神佛祈求時許下的燒香心愿。
1.見"香蕊"。
1.美好的云氣,祥云。
2.比喻青年婦女的頭發。
1.蕓香一類的香草。俗呼七里香。有特異香氣﹐能去蚤虱﹐辟蠹奇驗﹐古來藏書家多用以防蠹。
1.見"香韻"。
1.酒糟??勺髡{味品。
2.一種烹調方法。用酒糟腌制食物。
有香氣的高級肥皂。通常以質量較高的混合油脂與苛性堿作用制成,并加有適量不同香型的香精。清潔皮膚時一般無刺激作用。
1.指發油一類的化妝品。
2.香氣。
1.香絹。
1.麝的通稱。
1.樟樹的俗稱。因全株有香氣,故稱。
1.即香獐。麝的俗稱。
1.芳香的幃帳。
1.指禪杖。
1.謂香案有如陣列。
1.靈芝。
1.謂香氣散溢于樹枝。
2.花枝。
1.芳香的脂膏。
2.一種化妝品。用硬脂酸﹑凡士林﹑杏仁油等原料制成。
1.祭奠死者用的香和紙錢。
1.味香的粥。
1.以香泥或香木制成的珠子。彩絲貫串,有夏日佩帶可避暑穢之說。通常每串十八枚,故又稱十八子。
2.精美的珍珠。
1.指精美的蠟燭。
2.香和蠟燭。用以祭祀祖先或供奉神佛。
1.點燃著的香。
1.香名,形似篆文。
2.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因其曲折似篆文,故稱。
1.猶香錢。
1.猶香輪。
1.猶香篆。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