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鞟”。
2.
制革。
1.出自《新序·雜事一》譬之其猶鞟革者也,大則大矣,裂之道也。
2.出自《中山狼傳》牛之一身,無廢物也。肉可脯,皮可鞟,骨角且切磋為器。
3.
以皮革包裹。
1.出自《呂氏春秋·贊能》魯君許諾,乃使吏鞹其拳,??其目。
2.出自《夢溪補筆談·雜志》袒一臂,鞹雙足。
4.
靴子。
1.出自《唐闕史·郗尚書鼠妖》一日夙興,將出視事,束帶已畢,左手引鞟,未及陷足,忽有巨鼠過庭,北向拱立而舞。
5.
通“彀”。張滿弓弩。
1.出自《尸子》鴻鵠在上,桿弓鞟弩,以待之。
2.出自《書院述事三十韻》橫空盤健翮,獨立鞹勍弩。
6.
去毛的皮;皮革。
1.出自《詩·齊風·載驅》載驅薄薄,簟茀朱鞹。
2.出自《論語·顏淵》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3.出自《文心雕龍·情采》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
4.出自《天工開物·裘》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紙薄,止供畫燈之用而已。
7.
比喻事物殘存部分。
1.出自《新民說》雖稍腐敗,稍渙散,而猶足無存其鞹,以迄今日。
1.指風雨中的飛禽。
1.感覺上以為可以惹人愁怨的云和雨。
2.喻男女間離別之情。
1.指谷雨后采制的茶葉。
1.春天下過雨后竹筍長得又快又多。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現﹐蓬勃發展。語本宋張耒《食筍》詩﹕"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
1.下雨的征兆。
1.指破敗不能蔽風雨的房屋。
1.雨中的花。
2.雨水飄散時的小水花。
3.喻雪。
1.指佛寺。
1.(雨﹐今讀yǔ)南京雨花臺一帶出產的小卵石。有美麗的色彩和花紋﹐可供觀賞。
1.見"雨花"。
1.語本《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后用"雨晦"指亂世或艱難的處境。
1.陰雨時昏暗的天色。
1.指男女情事。
1.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
1.雨天所著的木屐。
1.奔趨貌。
2.如雨一樣密集。極言其多。
降水較集中的濕潤多雨季節。常發生在熱帶地區,往往與干季周期性交替出現。在降水分配不均勻的其他地區,也有將相對多雨的季節劃分為雨季的;如中國通常將4、5月劃為華南和南嶺山區的雨季,5、6月間為江南雨季,6、7月間為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7月間為黃淮和華北雨季,8月為東北雨季等。
小說、散文合集。1976年出版。三毛作。收作品十二篇。其中《惑》寫作者病中迷失在《珍妮的畫像》里的幻覺;《月河》描寫小女孩林珊對感情的執著;《極樂鳥》為紀念一位自殺身亡的朋友而作。另有《赴歐旅途見聞錄》、《我從臺灣起飛》、《去年的冬天》等流浪紀實散文。
1.下雨時同時下雪。
2.鑼鼓的一種打擊法。
1.密集落地的雨點。
2.茶名。
1.遮蔽風雨的頭巾和帽子。常借指浪游之客。
1.喻荒涼﹑冷落的景象。
1.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宛彼鳴鳩》﹕"鵓鳩﹐灰色﹐無繡項﹐陰則屏逐其匹﹐晴則呼之。語曰'天將雨﹐鳩逐婦'是也。"因其將雨時鳴聲急﹐即用以卜晴雨﹐故呼為"雨鳩"。
1.亦作"雨輌"。
2.有防雨設備的車子。
1.防雨的用具。如蓑衣﹑笠帽﹑雨傘﹑膠鞋之類。
1.謂如雨水落地﹐不可能再回到云層。比喻事情之不可挽回。
2.被雨摧殘凈盡。
1.指男女歡會之所。
1.久雨而田地荒蕪。
1.大雨積水。
1.亦作"雨潦"。
2.因雨水過多而成澇災。
1.謂淚如雨下。
1.《史記.滑稽列傳》﹕"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榡者皆沾寒。優旃見而哀之……曰﹕'汝雖長﹐何益﹐幸雨立。我雖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榡者得半相代。"后以"雨立"為侍從之典。
1.遮雨的笠帽。
1.同"雨蓑煙笠"。
1.擋雨的簾子。
2.像垂簾一樣稠密的雨線。
1.唐王勃《滕王閣》詩﹕"晝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后因以"雨簾云棟"形容高敞華美的樓閣。
1.雨后的涼快天氣。
1.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水平地面上的未經蒸發﹑滲透或流失的雨水所積的深度﹐通常用毫米來表示。
1.見"雨輂"。
1.形容駿馬奔馳時馬鬃聳起﹐狀如飄雨﹐四蹄飛翻﹐色白如霜。
又稱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氣候下的森林植被。由熱帶植物種類組成,樹木高大茂密,終年常綠。樹種多,藤本和附生植物極豐富。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如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亞洲的馬來群島。
1.大雨滂沱貌。
2.被雨水淋濕貌。
1.見"雨霖鈴"。
1.雨水淋澆﹐太陽曝曬。亦形容露天勞作或旅途的辛苦。
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相傳唐玄宗因安祿山之亂遷蜀,霖雨連日,聞棧道鈴聲,為悼念楊貴妃而采作此曲。雙調,一百零三字,押仄聲韻。
1.靈雨∶雨。
1.謂雨中聞鈴聲。
1.同"雨零星散"。
1.殘敗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潰敗。
1.傳說中行雨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