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提出問題讓對方回答,以檢驗對方某方面的能力。
2.
動詞
考試。
3.
動詞
調查;檢查。
4.
動詞
推求,研究。
5.
名詞
原指父親;后來指去世的父親。
6.
名詞
(Kǎo)姓。
7.
形容詞
〈書〉老;長壽(活的歲數很大)。
1.
“攷”的今字。
2.
對死去的父親的稱呼。按,古代,父生亦稱考。一說,自父以上皆稱考。見清朱彬《經傳考證·毛詩下》。
1.出自《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2.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
3.出自《瀧岡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
4.出自《易·蠱》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5.出自《爾雅·釋親》父為考,母為妣。
3.
成就;成全。
1.出自《書·大誥》天榧忱辭,其考我民。
2.出自《禮記·禮運》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
4.
完成;制成。
1.出自《逸周書·職方》各修平乃守,考乃職事。
2.出自《列女傳·魯季敬姜》諸侯朝修天子之業令,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
3.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當此之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
5.
古代宮廟落成時始祭廟主的一種儀式。后泛指建筑物完工。
1.出自《春秋·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2.出自《魏景傳》構中天之臺者,土木未考,則能無經乎?
3.出自《寄題朱表成職方真州新園》詩松隴方在望,茅屋聞已考。
6.
迎致。
1.出自《國語·周語下》﹝六律﹞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
7.
登升。參見“考降”。
1.出自《儀禮·士喪禮》哀子某,來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無有近悔?
8.
終極。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黃昏而長悲。
9.
省察;察考。
1.出自《易·復》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2.出自《魏都賦》考歷數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蒞。
3.出自《省試學生代齋郎議》考之於古則非訓,稽之於今則非利;尋其名而求其實,則失其宜。
4.出自《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10.
研求。
1.出自《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小子后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
2.出自《四圖詩序》先生早歲神穎超悟,天資卓絕,然於道無所不學,於文無所不考。
11.
配合。
1.出自《國語·周語下》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
2.出自《草木子·原道》古人定律呂以考中聲,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遺器,庶得其聲之近。
12.
敲;擊。
1.出自《詩·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2.出自《莊子·天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3.出自《白鳩辭》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4.出自《陳將軍二鶴記》是日也,考鐘伐鼓,陳清商之樂,大?其客於堂上,享其士於堂下。
13.
彈劾;糾舉。
1.出自《后漢書·郎??傳》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務。
2.出自《后漢書·史弼傳》詔書疾惡黨人,旨意懇切;青州六郡,其五有黨,近國甘陵,亦考南北部。
14.
按問;刑訊。
1.出自《后漢書·馬嚴傳》今益州刺史朱酺、揚州刺史倪說、涼州刺史尹業等,每行考事,輒有物故。
2.出自《晉書·忠義傳·周該》該乃與湘州從事周崎間出反命,俱為乂所執,考之至死,竟不言其故。
3.出自《法苑珠林》徽以兄子,系於郡獄,鐵木竟體,鉗梏甚嚴,須考畢情黨,將悉誅滅。
15.
舊時考核官吏的成績曰“考”;其考語亦曰“考”。按,古代考績決定黜陟,以任滿一年者為一考。
1.出自《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
2.出自《論變鹽法事宜狀》又宰相者,所以臨察百司,考其殿最。
3.出自《唐語林·雅量》盧尚書承慶,總章初,考內外官。有督運遭風失米,盧考之曰:監運損糧,考中下。
4.出自《猗覺寮雜記》唐考功法,雖執政大臣,皆有考詞,亦有賜考者,亦有自書其考者。
5.出自《宋史·職官志三》凡內外官,計在官之日,滿一歲為一考,三考為一任。
16.
主考;考試。
1.出自《唐國史補》裴相垍嘗應宏詞崔樞考,不中第。
2.出自《儒林外史》次日,行香掛牌,先考了兩場生員。
3.出自《兒女英雄傳》你算,我自二十歲上中舉,如今將近五十歲,考也考了三十年了,頭發都考白了。
17.
史體的一種。
1.出自《履齋示兒編·文說一·史體因革》《史記》始制八書,《前漢》改為十志,《東觀漢書》曰記,華嶠《后漢》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說,《五代史》曰考,其實一也。
18.
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1.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颣。
19.
通“巧”。按,王氏《經義述聞》亦以為“考當讀為巧。反,猶變也。言上帝不尚機巧,惟當守時變也。”
1.出自《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2.出自《國語·越語下》蠡聞之,上帝不考,時反是守,強索者不祥。
20.
通“簋”。古代祭祀祖先的彝器。見《青銅時代·周代彝銘進化觀》。
1.出自《詩·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
21.
老;壽。
1.出自《詩·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2.出自《漢書·元帝紀》黎庶康寧,考終厥命。
3.出自《董府君墓志銘》太師之平汴州,年考益高。
1.沙漠中被旋風卷起成柱子形狀的飛沙。
1.見"沙箸"。
1.亦作"沙筯"。
2.一種植物,多生于海灘中。
1.沙石上呈現的篆書似的條紋。
1.指漢張良同刺客在博浪沙以鐵椎狙擊秦始皇之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1.見"沙嘴"。
1.細小的石粒。
2.指形狀像沙子的東西。
1.一種供玩賞的花燈。燈外繪人物圖像,頭部或四肢另以紙剪,貼在特制的機關上,燈內裝沙子,用手略搖動,使沙子流泄,沖擊機關,紙像即隨之活動。
1.一種美玉。
1.亦作"沙觜"。
2.一端連陸地﹑一端突出水中的帶狀沙灘。常見于低海岸和河口附近。
1.一種經緯稀疏而輕薄的絲織品。
2.經緯稀疏的棉織品。可以做蚊帳,或用以作醫療用品等。特指經消毒后用以包扎傷口者。
1.棉紡工廠。
1.見"紗幮"。
1.蒙有紗布或釘鐵紗﹑尼龍紗等的儲食櫥。
1.亦作"紗廚"。亦作"紗廚"。
2.紗帳。室內張施用以隔層或避蚊。
1.蒙紗的窗戶。
1.詞牌名。雙調。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兩體。原為唐教坊曲名。前蜀毛文錫詞有"月照紗窗,恨依依"句,故名。參閱《詞譜》卷四。
1.用紗罩籠住的燈。
1.紡紗機上的主要部件,用以將棉纖維捻成細縷并繞在滾筒上。紗廠的規模通常以紗錠的數量來表示。
1.紗制官帽。
1.精細﹑輕薄的絲織品的通稱。
1.紗制窗簾。
1.紗制頭巾。
1.挺括細薄的絲織品的通稱。
2.紗手帕。
1.紗制燈籠。
2.謂以紗蒙覆貴人﹑名士壁上題詠的手跡,表示崇敬。典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飡。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向之題已碧紗幕其上。播繼以二絶句曰'……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后用作詩文出眾的贊詞。
3.猶紗罩。舊時婚禮中新娘罩面的紗巾。
4.馬來語saron的音譯。東南亞一帶用以圍裹身體的長布,為服飾之一。
5.法語salon的音譯。客廳。今多譯作"沙龍"。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巴黎文人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談場所。
1.舊指具有宰相福命的人。
1.輕軟細薄的絲織品的通稱。
1.即紗帳。
1.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小生的一種。大都扮演文官。如京劇《玉堂春》中的王金龍等。
1.泛指官服。
1.紗制的袋。
1.細微。
1.指窗戶的內層。內層木屜糊紗,故名。
1.即紗帳。
1.迷信用品。
1.蟲名。蜻蛉之別名。
1.狀如紗緞和元寶的紙制迷信用品。舊時送喪家備焚化用的禮物。
1.紗制帳幕。張設于殿堂,以隔內外。
1.舊時婚禮中新娘罩面的紗制頭巾。
2.蒙紗的燈罩。
3.蒙紗的防繩罩子。
4.煤氣燈或揮發油燈上的主要附件。用亞麻或人造絲編成網狀再在硝酸釷﹑硝酸鍶溶液中浸制而成,遇熱即發強光。這種燈稱紗罩燈或汽油燈。
1.方言。即紗。
1.指童年。
1.童發。
2.指少年。
1.古代男孩頭發常束成兩角形,女孩頭發常剪成馬絡頭形。故以"乷覊"指童年。
1.束成兩角的發髻。
1.頭發束成兩角形。舊時多為兒童或少年人的發式。
2.指童年或少年時期。
3.指童仆。
1.童年的發式。
1.幼女。
1.童年。
1.幼年。
1.幼童。
2.指童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