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紗的窗戶。
1.亦作"謚名"。
2.謚號。
1.記載謚號的譜牒。《宋史.藝文志三》載有《春秋宗族謚譜》。
1.亦作"謚議"。
2.古代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禮官評議其生平事跡﹐依據謚法擬定謚號﹐奏請欽定﹐謂之"謚議"『崔髎有《章帝謚議》。
1.亦作"釋鞍"。
2.謂舍馬不用。
3.引申為解除武備。
1.古代用幣帛祝告宗廟﹑神靈的一種禮儀。
1.解除軍事行動。
2.放下武器。
1.指佛教的典籍。
1.見"釋菜"。
1.亦作"釋采"。
2.古代入學時祭祀先圣先師的一種典禮。
3.君臨臣喪時入門前向門神致禮的儀式。《儀禮.士喪禮》"君釋采,入門。"鄭玄注"釋采者,祝為君禮門神也。必禮門神者,明君無故不來也。"《禮記.喪服大記》"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于門外,君釋菜。"鄭玄注"釋菜,禮門神也。"一說,進門前脫去華美的外衣。見胡培翚《儀禮正義》引萬斯大說。
1.即大藏經。也稱一切經。佛教經典的總匯。分經﹑律﹑論三藏,包括漢譯佛經和中國的一些佛教著述。參見"大藏經"﹑"一切經"。
1.解釋詞義。
1.釋迦牟尼與老聃。亦泛指佛教與道教。
1.佛教和道教的并稱。
2.指僧人和道士。
1.梵語"釋提桓因"的略稱。
1.指佛經。
1.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師的一種典禮。
1.放下釣竿。謂由隱入仕。相傳呂尚垂釣渭水,遇周西伯(文王),載與俱歸,立為師,后輔武王興周滅殷。
1.謂脫除喪服。绖,喪服中用的麻帶。
1.謂考證并解釋古代語言文字。
1.棄法不用。
1.指釋迦。
2.帝釋和梵天。佛經中天的名稱。
①恢復被拘押者或服刑者的人身自由釋放人質|刑滿釋放。②把所含物質或能量放出來釋放熱能。
1.消除憤怒;排遣憤懣。
1.脫去朝服。
2.除去喪服。謂除喪。
1.亦作"釋黻"。
2.讓出官職;辭去官職。紱,系印的絲帶。
1.見"釋紱"。
1.謂解開捆綁的繩索。
1.謂解開降者的捆綁,燒掉降者帶來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種表示。語出《左傳.昭公四年》"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
1.謂借事報復以解恨。
2.消除仇怨。
1.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
2.指進士及第授官。
1.抒發情懷。
2.放心,無牽掛。
1.謂去除邪僻。
1.《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鄭玄注"釋,猶去也;回,邪辟也;質,猶性也。"后以"釋回增美"謂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1.古代行鄉射禮時,射者每中一箭,記分者放一根籌子以計算成績。猶今之競賽記分。
1.解除危急。
1.消除嫉恨。
1.亦作"釋屩"。
2.脫去草鞋。喻出仕。
1.印度種族名。釋迦牟尼即出生于此族。參閱《釋氏要覽》。
2.釋迦牟尼的簡稱。
1.[梵??kyamuni]約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為中印度迦毘羅國王凈飯王長子,母名摩耶。年十九(一說二十九)歲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樹下,得悟世間無懲緣起諸理,即在鹿野苑初轉法輪,說苦集滅道四諦及八正道,以后四出,胨氖馀年,年八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邊娑羅雙樹間。"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圣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大迦葉等十人,稱佛門十哲。
1.佛教;佛教徒。
1.脫下戰衣。謂士無戒備。
1.解下拉車的牲口。
2.指牲口不駕車。
3.謂止息;歸宿。
1.謂從肩上卸下重擔。
1.指佛教。
1.謂解決疑難。
1.解釋,說明因由。
2.解決疑難事件或問題。
1.謂換去平民頭巾,開始做官。
1.解除警戒。謂安寧無事。
1.見"釋躤"。
1.猶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