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均勻;相等。
2.
副詞
〈書〉全;都。
3.
動詞
使相等;均分。
4.
名詞
(Jūn)姓。
5.
〈古〉又同“韻”(yùn)。
1.
古代制造陶器的轉輪。
1.出自《管子·七法》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
2.出自《物理論》天者,旋也,均也。積陽為剛,其體回旋,群生之所大仰。
3.出自《東西均·開章》均者,造瓦之具,旋轉者也。
2.
公平;均勻。
1.出自《詩·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2.出自《孟東野失子》詩問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
3.出自《賦稅》周世宗嘗患賦稅之不均,詔長吏重定。
3.
普遍;全面。
1.出自《管子·立政》相高下,視肥??,觀地宜,明詔期,前后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
2.出自《墨子·尚同下》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圣王得而賞之。
4.
皆;都。
1.出自《商君書·墾令》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
2.出自《東方》進攻三次均被擊退。
5.
等同。
1.出自《國語·楚語下》君有二臣,或可賞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懼矣。
2.出自《鹖冠子·環流》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為善均也。
3.出自《后漢書·黨錮傳·李膺》緄前討蠻荊,均吉甫之功。
4.出自《周書·侯植傳》君臣之分,情均父子。
5.出自《送魯元翰少卿之衛州》詩憶在錢塘歲,情好均弟昆。
6.
調和;調節。
1.出自《詩·大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骃,六轡既均。
2.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上》均其中弦,令與黃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
3.出自《夢溪筆談·人事一》錢氏國除,朝廷遣王方贄均兩浙雜稅,方贄悉令畝出一斗。
7.
衡量;比較。
1.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與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2.出自《御敵論二》均之治末,莫若力戰。
8.
古代計量單位。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請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
9.
通“袀”。
1.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坤部》均,假借為袀。
供給工業原料的農作物,如棉花、煙草、甘蔗等。也叫技術作物。
1.古代織機的主要部件。
1.從經典中見到。
2.謂常見。
3.經歷和見識。
1.解釋儒家經書的著作。如《通志堂經解》﹑《清經解》等,均為編集訓解諸經之作的叢書。
1.土地﹑疆域的分界。
2.界限。
1.載于經典的依據。
1.明清科舉考試分五經取士,每科鄉試及會試的前五名即分別于五經中各取其第一名,稱為經魁。
①經營管理這家商店委托你~。②某些企業的負責人。
1.猶經歷。
1.經營治理。
2.籌劃;謀劃。
3.官名。南北朝時曾設經略之職,唐初邊州置經略使,宋置經略安撫使,掌一路民兵之事,皆簡稱"經略"。明及清初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職位在總督之上。民國初尚有沿置者。
〈書〉整理過的蠶絲。比喻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大展~ㄧ滿腹~。
1.治國的良才。
1.佛教指三藏中的經藏與論藏。
1.見"經絡"。
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
1.經學博洽,德行美善。
2.古代鹽人才的科目之一。
1.過目。
2.經書的名稱。
經歷很多年月,形容時間很長他是個海員,~在海上。
1.指常規賦稅收入。
織布時同梭的運動方向垂直的紗。
1.經過;通過。
2.經歷;涉歷。
1.稱東漢鄭玄。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載鄭玄為當時經學大師,求學者不遠千里而來,"京師謂康成為'經神'。"
1.漢代稱博士。掌經學傳授。
2.泛指研治經學的書生。
3.刻板印書盛行以前,書籍多賴抄繕流傳,以抄繕經書為業的人稱"經生"。
1.漢代講授經書的學官。
2.泛指傳授經書的大師或師長。
3.佛教稱善于讀誦經文之法師。
4.指精通佛教經藏的僧人。為梵語sūtrac?rya的音譯。
5.明清時我國伊斯蘭教稱講授《古蘭經》及其他伊期蘭教經典的師長。
1.指通經學而立身可為人師法的人。
1.歷久。
1.經世實用。
1.裝經籍﹑史書的箱子。比喻博通經史的人。
我國傳統的圖書分類法,把所有圖書劃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稱為四部。經部包括儒家經傳和小學方面的書。史部包括各種歷史書,也包括地理書。子部包括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詩、文、詞、賦等。
1.開始營建;開始經營。
1.治理國事。
2.閱歷世事。
1.猶言經國之才。
1.經典規定的常道。
2.治理世務。
3.頂事;耐用。
1.古代樂章名。
承受;禁受~考驗ㄧ~多次打擊。
指《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傳,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1.猶經學。
1.常規的賦稅數額。
2.指織物經線的數目。
1.經過秋霜。
2.比喻歷經考驗或磨煉。
1.源出于山而入海之水;水的主流。
2.指婦女月經。
1.經書的解說。《墨子》有《經說》上下篇。《漢書.藝文志》載《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2.指佛經的言論。
1.上吊而死。
1.《后漢書.文苑傳上.邊韶》"腹便便,'五經'笥。"后以"經笥"比喻博通經書的人。
1.亦作"經算"。
2.籌劃謀算。
1.納藏佛教經咒文字而受人供奉的塔。
2.指刻有佛教經文的塔。
1.用于諷誦佛經的平臺。
1.佛教稱藏經之堂和誦經﹑做佛事之堂。
1.謂贊襄元首,治理國家。
1.金有經童科,其制,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誦二大經﹑三小經,又誦《論語》﹑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試十五題通十三以上,會試每場十五題,三場共通四十一以上,為中選。見《金史.選舉志一》。
見〖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