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免除。
2.
動詞
積存(多見于早期白話)。
1.
蟲名。又名馬蠲、馬陸。俗稱香油蟲。一說即螢的一種。
1.出自《說文·蟲部》蠲,馬蠲也。
2.出自《本草綱目·蟲三·螢火》螢有三種:一種小而宵飛,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呂氏《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螢者是也。一種長如蛆蠋,尾后有光,無翼不飛,乃竹根所化也。一名蠲,俗名螢蛆?!睹魈谩?、《月令》所謂腐草化為蠲者是也,其名宵行。
2.
明示,顯示。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
3.
潔凈,使清潔。
1.出自《書·酒誥》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
2.出自《國語·周語上》明神不蠲而民有遠志。
3.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湯蠲體以禱祈兮,蒙厖禠以拯民。
4.出自《紅樓夢》惜春欣幸異常,便命彩屏去開上年蠲的雨水,預備好茶。
4.
除去;減免。參見“蠲免”。
1.出自《申鑒·政體》四患既蠲,五政既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
2.出自《文心雕龍·議對》何曾蠲出女之科,秦秀定賈充之謚。
3.出自《故寶謨閣待制知平江府趙公墓銘》比其去,余七百萬,而諸路累積逋負猶四百萬,盡蠲之。
4.出自《鏡花緣》后來同國舅議定治河一事,思來想去,留此無用,只得將他送歸樓上,索性把纏足、抹粉一切功課也都蠲了。
5.出自《史記?李斯列傳》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
6.出自《北史·王峻傳》河清中,位南道行臺,坐違格私度禁物,并盜截軍糧,有司定處斬刑,家口配沒。詔決鞭一百,除名配甲坊,蠲其家中。
5.
特指減免賦稅。
1.出自《宋史·食貨志上一》至是,又以覆檢煩擾,止遣官就田所閱視,以定蠲數。
6.
清除,疏通。
1.出自《石渠記》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
7.
治愈。
1.出自《方言》南楚病愈者……或謂之蠲。
2.出自《蜀都賦》芳追氣邪,味蠲癘消。
3.出自《雨后凈望河西連山愴然成詠》唯懷藥餌蠲衰病,為惜余年報主恩。
4.出自《廣陽雜記》蒙山在蜀雅州,其中峰頂尤極險穢,蛇虺虎狼所居,得采其茶,可蠲百疾。
8.
疾速。見“蠲忙”。參見“蠲忙”。
1.出自《玉篇·蟲部》蠲,又疾也。
9.
見“蠲疑”。謂喜明察而好狐疑。
1.出自《荀子·王制》立身則輕楛,事行則蠲疑。
1.借以發生﹑開始。
2.指事物起始所憑借者。
1.取悅于世。
2.濟世,為社會所用。
1.用粗麻布做的喪服。資,通"g"。
長江中游支流,屬洞庭湖水系。正源赦水出自湖南南部,與出自廣西東北部的南源夫夷水匯合后,自南向北流貫湖南中部。全長653千米〓南重要內河航道。建有柘溪水電站。
1.賦稅。
1.謂借取某種說法。
1.謂送行時贈以錢財。亦謂出資相送。
1.記載資歷的證件。
1.資歷仕途。
1.裝財物的袋子。借指財物。
1.豐姿儀容。
2.資歷和聲望。
1.資格和地位。
1.咨詢,請教。資,通"咨"。
1.憑借他物。
2.資財物品。
1.糧食和牲畜。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杜預注"資,糧也;生曰餼。"后泛指食物。
2.指俸祿。
1.謂資助閑談。
1.指陪嫁。
1.借以成形。
1.資質;天性。
1.需求。
2.維持生計的必需品。
1.資歷;資格。
1.亦作"資敘"。
2.謂按規定的等級次第授予官職。
1.積蓄的資財。
1.積蓄的資財;物產資源。
1.求學。
2.資性才學。
1.資財生命。
1.我國新人化石。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黃鱔溪發現,故名。
1.猶敬仰。
1.猶供養。
1.資財產業。
2.謂以錢財﹑物資資助。
1.役力。
1.利益。
2.增益。
1.見"資蔭"。
1.錢財費用。
2.憑借;借以。
1.才能和謀略。
1.贈給,送給。
1.養育。
1.資助,支援。
1.佛教謂資助修行的外緣(衣食住)。
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件和軟件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數據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一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各經濟部門、各地區、各種用途上的分配。資源的最優配置是要將資源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組合上,同時把資源分配給生產效率最高的使用者,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有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兩種。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市場機制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以國家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為對象所課征的稅。開征資源稅,旨在使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的級差收入歸國家所有,排除因資源優劣造成企業利潤分配上的不合理狀況。中國資源稅目前的征稅范圍包括礦產品和鹽兩大類。
1.猶補給。
1.糧餉。
1.資財和房舍。
1.物資和軍械。
1.準繩,標準。
1.幫助治理國政。
2.官職名。宋代置資政殿大學士,授予罷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簡稱"資政"。
3.官職名。金置資政大夫一職,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職名。民國時期,總統府亦置資政若干人,由總統選聘,以備隨時咨詢。
清政府預備立憲時設立的中央咨議機關。1910年開院,議員由清政府指派和各省咨議局推選,多為皇親貴族和官紳。議決事項須經皇帝批準始有效。貌似資產階級議會,實為清政府御用機關。清帝退位后解散。
1.指資財,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