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仔細推求;追查。
2.
副詞
到底,表示追問,結果。
1.
窮盡;終極。
1.出自《詩?大雅?蕩》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2.出自《易·說卦》﹝《巽》﹞其究為躁卦。
3.出自《莊子·盜跖》窮美究埶,至人之所不得逮,賢人之所不能及。
4.出自《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朝游夕?,究歡愉之極。
2.
周遍。
1.出自《呂氏春秋·孝行》光燿加於百姓,究于四海。
2.出自《漢書·晁錯傳》盛德不及究於天下,以傳百世。
3.
詳盡。
1.出自《文心雕龍·史傳》至於宗經矩圣之典,端緒豐贍之功,遺親攘美之罪,征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2.出自《鐵圍山叢談》江湖間小龍號靈異,見諸傳說甚究。
4.
達,貫徹。
1.出自《文子·上仁》以天下之目眎,以天下之耳聽……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
2.出自《舊唐書·德宗紀上》致澤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懷疑阻。
3.出自《論赦札子》臣伏見國家每下赦書,輒云“敢以赦前事言者,以其罪罪之?!闭\欲恩澤下究,而號令必信也。
5.
研究;探求。
1.出自《詩·小雅·常棣》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2.出自《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3.出自《夏日過陳秀才園林》詩高談浩浩究古今,不覺林間日將暮。
6.
謀劃。
1.出自《詩·大雅·皇矣》維彼四國,爰究爰度。
2.出自《平淮夷雅·方城》是究是咨,皇德既舒。
7.
追究;查問。
1.出自《原毀》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
2.出自《朋黨論上》賢否混淆,利害貿亂,則主上豈暇究朋黨之人為何如人、黨人之事為何事哉?
3.出自《游臨潼》既是傳奇里的動人場面,又何必核實方位,究東問西呢?
8.
清楚;明白。
1.出自《漢書·劉向傳》今堪年衰歲暮,恐不得自信,排於異人,將安究之哉?
2.出自《后漢書·應劭傳》鄒靖居近邊塞,究其態詐。
3.出自《南山詩》東西兩際海,巨細難悉究。
4.出自《《太平廣記》卷一七二引 唐 高彥休《唐闕史·崔碣》》﹝王可久﹞妻常善價募人,訪於賊境之四裔,竟無究其跡者。
9.
到底;畢竟。
1.出自《紅樓夢》眾人雖然聽見,那里肯信?究無人敢住。
2.出自《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3.出自《官場現形記》他現在已是掉在井里的人,我怕他不死,還要放塊石頭下去,究於良心有虧。
4.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不料至今仍未行。不知究要來否?
10.
山溪瀨的盡頭處。
1.出自《水經注·溫水》山溪瀨中謂之究。
11.
古代博戲用具“六箸”的別稱。
1.出自《西京雜記》許博昌,安陵人也,善陸博……法用六箸,或謂之究,以竹為之,長六分。
12.
見“究究”。不止貌。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遠逝〉》長吟永欷,涕究究兮。
13.
見“究究”。相互憎惡貌。
1.出自《詩·唐風·羔裘》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
2.出自《爾雅·釋訓》居居、究究,惡也。
1.佛寺在農歷十二月八日舉行的宗教活動。
中國佛教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傳說釋迦牟尼降生時,有九條龍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族地區以夏歷四月初八日為佛誕日,這一天,佛寺舉行誦經,并用各種名香浸水,灌洗釋迦太子的誕生像。
1.謂農歷四月八日釋迦誕生日。參見"浴佛"。
1.浴佛日浴洗佛像的香湯。
1.新式的大澡盆。通常是陶瓷或搪瓷的,現在也有用塑料制的。
1.洗澡用的大鐵鍋。
1.澡盆。
1.沐浴。洗發澡身。
毛巾的一個品種。以純棉紗線為原料。有紗織浴巾和線織浴巾兩類。毛圈高度和密度比面巾、枕巾高而密,吸水儲水性和保暖性優于其他毛巾。主要用于沐浴后擦身、遮體,也常用于蓋身防涼。
1.見"浴蘭湯"。
1.即端午節。
1.浴于蘭湯,即用香草水洗澡。古人認為蘭草避不祥,故以蘭湯潔齋祭祀?!洞蟠鞫Y記.夏小正》"五月……蓄蘭﹐為集浴也。"
1.沐浴,洗澡。
2.比喻受浸潤。
1.古代一種洗澡用具。今方言指澡盆。
1.澡盆。
2.指浸浴蠶種的盆。
1.指戲游于水中的禽鳥。
1.語本《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昫谷,浴于咸池。"后以"浴日"指太陽初從水面升起。
2.古有羲和浴日的傳說。見《山海經.大荒南經》◇以喻功勛巨大。參見"補天浴日"。
1.谷神。謂空虛的神妙作用,指道。浴,通"谷",空虛。神,神妙的作用。
1.供洗澡的房間。
1.指游泳。
1.澡堂。
1.澡堂;洗澡的地方。寺院和皇宮中有浴堂。宮中浴堂又稱浴殿,唐代皇帝常在這里召見文人學士◇來市井也有浴堂。
1.披掛鐵甲。亦指披甲的騎兵和戰馬。
1.戲水的小孩。
1.洗澡用的大桶。
1.寺廟里管澡堂及燒水的人。
1.洗澡。
1.專供洗澡穿的衣服。
1.語出《論語.先進》"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謂在沂水洗澡◇多用"浴沂"喻一種怡然處世的高尚情操。
1.寺院的澡堂。
1.管理澡堂的人。
1.謂考中而榜上有名。
1.預先報告。
2.預先的報告。
1.預先安排或籌劃;打算。
2.猶防備。
1.明代各地為儲藏賑濟糧所設的糧倉。
1.作戰時軍隊首長掌握的機動力量,用以完成作戰計劃中預定任務或應付新的情況。
清政府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次年宣布預備立憲◇又頒布憲法大綱”,定預備立憲時間為九年,并宣布提前召開國會。資產階級革命派不斷揭穿預備立憲的騙局。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政府被推翻,預備立憲終止。
1.上課鈴前二三分鐘的一次鈴聲,表示即將上課,要師生做好準備工作。
也稱后備役”。公民在軍隊外所服的兵役。是國家儲備后備兵員以隨時進行兵員補充的重要方式。分軍官預備役和士兵預備役。在中國,退出現役而符合服預備役條件的士兵和軍官,編入民兵組織或進行預備役登記的公民,均分別服士兵預備役和軍官預備役。
1.事先選擇。
2.事先斷定。
1.猶參預。
1.預先推測或測定。
2.指事前的推測或測定。
1.預計的胎兒出生的日期。預產期的計算方法是從最后一次月經的第一日后推九個月零七天。
1.謂在憂愁之中。
1.預先謀劃。
1.預先訂租。
2.預先訂閱﹑訂購。
1.預先決定或制定。
2.猶預訂。
1.預見。
1.預先杜絕。
1.猶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