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嘆息。
2.
嘆詞
文言嘆詞。
3.
嘆詞
〈書〉招呼聲。
1.
亦作“差”。
2.
嘆息。
1.出自《易·離》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3.
贊嘆。
1.出自《楚辭·九章》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2.出自《洛神賦》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
3.出自《舊唐書·李德裕傳》三復規諫,累夕稱嗟。
4.
感嘆。
1.出自《短歌行》嗟我白發,生一何早。
2.出自《送馮八將軍奏事畢歸滑臺幕府》詩自嘆馬卿常帶疾,還嗟李廣不封侯。
3.出自《禿山》詩嗟此海中山,四顧無所投。
4.出自《南腔北調集·學生和玉佛》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錢。
5.
嘆詞。表應答。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
6.
嘆詞。表悲傷。
1.出自《詩·魏風·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7.
嘆詞。表招呼。
1.出自《書·費誓》公曰:“嗟!人無嘩,聽命。”
2.出自《書·秦誓》公曰:“嗟!我士,聽無嘩。”
1.發笑。語本《谷梁傳.昭公四年》"軍人粲然皆笑。"范寧注"粲然,盛笑貌。"
1.指戲曲藝人在演唱時失笑。
1.微笑貌。
1.含笑嗔怪。
1.嗤笑﹐譏笑。
1.亦作"笑恥"。
2.鄙視和嘲笑。
1.見"笑里藏刀"。
1.喜笑之際。
1.猶笑資。
1.亦作"?悼"。
2.語本《詩.邶風.終風》"謔浪笑敖﹐中心是悼。"后謂既可笑又可哀。
1.《神異經.東荒經》"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恒與一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矯出而脫悮不接者﹐天為之笑。"張華注"言笑者﹐天口流火照灼﹐今天不下雨而有電光是天笑也。"后遂以"笑電"指閃電。亦為閃電不雨之典。
1.開玩笑;逗樂。
1.取笑的由頭;笑料。
2.笑。
1.猶笑柄。
1.謂嬉笑歌舞。
1.開口笑貌。
1.猶言笑哈哈。
1.指笑話匯集的所在。
1.含笑點頭﹐表示滿意。
1.猶言笑哈哈。
1.指含笑的神情。
1.見"笑閧"。
1.哄然大笑。
1.大聲哄笑。
①引人發笑的話或事情他很會說笑話|第一次到上海,鬧出不少笑話。②諷笑;嘲笑不要笑話人家。③文體名。篇幅短小,故事情節簡單而巧妙,往往出人意料,取得笑的藝術效果。大多揭示生活中乖謬的現象,具有諷刺性和娛樂性。其趣味有高下之分。三國魏邯鄲淳的《笑林》是今見最早的笑話著作。今人所輯《歷代笑話集》收集歷代笑話較為詳備。
1.可笑的﹑荒誕不經的談話或故事。
1.譏笑。
1.笑貌。
1.譏笑非議。
1.一種笑而不能自禁的疾病。
1.猶言笑哈哈。
1.笑窩。
1.笑柄﹐笑料。亦指取笑﹑嘲弄的對象。
1.喜劇之一種﹐以滑稽情節﹑笑鬧場面揭示劇中人物行為的矛盾。也稱趣劇﹑鬧劇。亦比喻滑稽可笑的場面。
1.大笑。
1.一種誤食后使人發笑不止的野生菌蕈。
1.笑著。
1.猶言笑哈哈。
1.曲藝之一種。化裝相聲。一般由兩個演員化裝表演﹐用說笑話﹑滑稽問答﹑說唱等引起觀眾發笑。
1.指笑時口部形態﹐笑容。
1.嬉笑玩樂。
2.歡笑﹐歡喜快樂。
1.正戲開演以前的玩笑戲。多為以滑稽手段逗笑取樂的戲劇。
1.《易.震》"震來虩虩﹐笑言啞啞。"孔穎達疏"虩虩﹐恐懼之貌也;啞啞﹐笑語之聲也。震之為用﹐天之威怒﹐所以肅整怠慢﹐故迅雷風烈﹐君子為之變容。施之于人事﹐則是威嚴之教行于天下也。"又《說卦》"震為雷。"后因以謂笑語而施威嚴之教﹐如震雷之肅整怠慢。
1.見"笑里藏刀"。
1.見"笑中刀"。
1.含笑的面容。
1.引人發笑的資料。
1.形容笑時嘴角向兩邊伸展的樣子。
1.亦作"笑戮"。
2.恥笑。
1.猶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