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潔白而明亮。
2.
名詞
(Jiǎo)姓。
1.
亦作“賋”。
2.
光明;光亮。
1.出自《玉臺新詠·古樂府〈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2.出自《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3.出自《詠興·池上有小舟》薰若春日氣,皎如秋水光。
4.出自《西游記》眼如晚出明星皎,牙如重排鋸齒分。
3.
光照耀。
1.出自《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2.出自《玉樓春》詞月皎露華窗影細,風送菊香粘繡袂。
4.
清楚;明白。
1.出自《〈離騷經章句〉序》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2.出自《贈南雄判俞君序》重其身以求,而求勿浚也;修其事以見,而見勿皎也。
3.出自《張林宗先生傳》天啟中予以閹禍里居,客從大梁來,林宗繕寫間關寓予,酒間片語,皎如信誓。
5.
姓。五代有皎公羨。見《新五代史·南漢世家》。
1.出自《萬姓統譜?巧韻》皎,五代皎公羨,晉交州將。本朝湖廣竹溪縣有皎氏。
6.
潔白。參見“皎皎”。
1.出自《穆天子傳》皇我萬民,旦夕勿窮,有皎者鴼,翩翩其飛。
2.出自《太平廣記》少頃,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質皎若,辭氣閑雅,神仙不殊。
3.出自《儒林外史》空堂宴集,雞群來皎鶴之翔。
1.見"瞻企"。
1.亦作"瞻跂"。
2.盼望;仰望。
1.語出《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后以"瞻前忽后"形容難以捉摸。
1.思前想后。形容反復思考。
1.謂照顧情面。
1.閱覽,閱讀。
1.問候;看望。
1.贍養;供養。
2.照顧侍奉。
1.觀瞻。指外觀。《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一說下視。見朱熹《論語集注》。
2.觀看;顧盼。
1.乍見貌。形容相見時間短暫。
1.仰慕;緬懷。
1.猶高聳。
1.瞻仰歡送。
1.敬仰與祝愿。
1.觀覽探尋。
1.遠望;觀看。
1.猶視聽。
1.亦作"瞻耫"。
2.觀賞,玩賞。
1.遠望;展望。
2.仰望;仰慕。
1.猶言見多識廣。
1.《詩.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從祿?瞻烏爰止,于誰之屋?"毛傳"富人之屋,烏所集也。"鄭玄箋"視烏集于富人之室,以言今民亦當求明君而歸之。"后以比喻亂世無所歸依之民。
2.泛指富人屋上的鳥。
1.會見。
1.亦作"瞻系"。
2.仰望懸系;牽掛。
1.仰慕。亦指仰慕之情。
1.看人相貌以卜吉兇。
2.觀察。
1.拜謝。
1.上觀天候,下察地形。
1.視察;巡視。
1.亦作"瞻猣"。
2.徇顧私情。
1.有遠見的言論。《詩.大雅.桑柔》"維此圣人,瞻言百里。"鄭玄箋"圣人所視而言者百里,言見事遠而王不用。"一說,瞻,明見;言,助詞,無義。見高亨《詩經今注》。
1.見"瞻仰"。
1.供給生活所需。瞻,通"贍"。
1.猶朝見;謁見。
1.瞻仰依恃。表示對尊長的敬意。語出《詩.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鄭玄箋"此言人無不瞻仰其父取法則者,無不依恃其母以長大者。"
2.借指父母。
3.敬仰依戀。
4.形容聳立。
1.瞻仰效法。
1.豐贍俊逸。瞻,通"贍"。
1.瞻仰歡迎。
1.《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對君主的崇仰追隨。
1.《詩.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后因以"瞻云陟屺"比喻思親。
1.見"瞻玩"。
1.回首仰視貌。
1.莊重。
1.傳說中的山名。
2.蟾蜍的別名。見《駢雅.釋蟲魚》。
1.觀看;注視;看視。
2.指眼光。
1.循例照辦的制度。
1.見"瞻徇"。
1.《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后因以"鹯雀"比喻忠勇者誅戮奸惡。
1.謂如同鹯狼視物。形容目光貪婪。
1.芋的一種。
1.糌粑。饘,通"糌"。青稞麥等炒熟后磨成的面,是藏族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