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鑒”。亦作“鑬”。
2.
指方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亦稱“鑑諸”、“鑑燧”。
1.出自《周禮·秋官·司烜氏》以鑒取明水於月。
2.出自《中國金石學概要》《西清古鑒》所錄之蟠夔洗,《續鑒》所錄之蟠虺洗,一徑二尺余,一徑尺余,皆鑒也。
3.
鏡子。①多為青銅制成。有的刻有銘文,用以自戒。②即陽燧。銅或銅錫合金制成的向日取火的凹鏡。③古人衣帶上的裝飾物,一種小鏡子。
1.出自《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2.出自《初見白發慨然感懷》詩留為鑒中銘,晨夕思乾乾。
3.出自《盛世危言·西學》古云:臨鑒立影。
4.出自《宋景文公筆記·雜說》鑒向日而火至,方諸向月而水至。
5.出自《左傳·定公六年》昭公之難,君將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鑒;茍可以納之,擇用一焉。
4.
光;光澤。
1.出自《城南聯句》貌鑒清溢匣,眸光寒發硎。
5.
比喻明潔如鏡的水面。
1.出自《出守桐廬道中》詩滄浪清可愛,白鳥鑒中飛。
2.出自《游龍瑞宮次程公韻》莓徑翠依屏上轉,藕花紅繞鑒中開。
6.
照;映照。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鑒。
2.出自《詠懷》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3.出自《武林紀游》詩如鏡受呵氣,難鑒西施鬟。
4.出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
7.
指照察審辨的能力。
1.出自《后漢紀·靈帝紀上》陳留人韓卓有知人之鑒。
2.出自《文心雕龍·養氣》凡童少鑒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
3.出自《夜譚隨錄·崔秀才》知人之鑒,不易明也。
4.出自《箴新黨論》若夫汝南許劭,名有臧否人倫之鑒,而與其兄許靖不協。
8.
指引為教訓。
1.出自《南史·后妃傳序》梁武撥亂反正,深鑒奢逸。
2.出自《朱子語類》蓋子路所言卻是實地,二子卻鑒他子路為夫子所哂,故退后說。
3.出自《寰海后》詩六州鑄錯休重錯,幾見前車鑒后圖。
9.
敬辭。舊式書信用在開頭稱呼之后,表示請人看信。如大鑒、臺鑒、鈞鑒。
10.
編年史的一種名稱。
1.出自《明紀序》編年之名亦有二,曰鑒,曰紀。
2.出自《文學觀》紀傳變而為鑒,為綱目,為本末體。
11.
通“監”。參見“鑑寐”、“鑑昧”。
1.出自《歲暮賦》彼鑒寐之有時兮,亦始卒之固然。
2.出自《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夙夜戰懼,不遑鑒寐。
3.出自《梁書·武帝紀中》興言夕惕,無忘鑒寐。
4.出自《周禮·考工記·辀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5.出自《太平御覽》以鑒燧取水于月,以陽燧取火于日。
12.
姓。明有鑑桑。見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僻姓》。
1.出自《萬姓統譜??韻》鑑,本朝(明)鑑復明。
13.
古器名。形似大盆,有耳。青銅制,盛行于東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來冷藏食物。有時借為照影之用。
1.出自《詩·邶風·柏舟》我心匪鑒。
2.出自《周禮·天官·凌人》春始治鑒。
3.出自《宋書·禮志二》二廟夏祠用鑒盛冰,室一鑒,以御溫氣蠅蚋。
4.出自《帝京景物略·春場》至日納冰窖中,鑒深二丈,冰以入,則固之,封如阜。
14.
照察,審辨。
1.出自《后漢書·郭太傳》其獎拔士人,皆如所鑒。
2.出自《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圣明所鑒,毫發無遺。
3.出自《天雨花》吾兄不必來推托,伏惟滿飲鑒微誠。
15.
引為教訓的事。
1.出自《詩·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