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籍;圖錄。
2.
名詞
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隸屬關系。
3.
動詞
登記。
4.
名詞
籍貫。
5.
名詞
(Jí)姓。
1.
書冊;書籍。
1.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
2.出自《文選·班固〈答賓戲〉》劉向司籍,辨章舊聞。
3.出自《詠史》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4.出自《文心雕龍·事類》夫經典沈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
5.出自《研北雜志》劉禹錫唐卿,嘗謂翻討書傳最為樂事,忽得一異書,如得奇貨。人知其如此,好求怪僻難知之籍,窮其學之淺深。
2.
人名簿。
1.出自《史記·蒙恬列傳》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
3.
籍貫。
1.出自《寄崔二十六立之》詩舊籍在東都,茅屋枳棘籬。
2.出自《老學庵筆記》按尹師魯作《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稱曾祖日休避廣明之難,徙籍會稽,依錢氏,官太常博士,贈禮部尚書。
4.
個人對國家或組織的隸屬關系。如國籍;黨籍。
1.出自《小城春秋》大田只好跑去找大雷,苦苦央求,要他退籍(指日本國籍)。
5.
猶法令。
1.出自《戰國策·趙策二》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
6.
記錄;登記。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非禮也,勿籍。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3.出自《錢氏表忠觀碑》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
4.出自《續夷堅志·石公陰德》國初定州唐縣王八郎,姿容雄偉,膂力絕人。為相者所惑,謀作亂。因設詭計籍鄉人姓名,未及引誘,為人所告。
7.
古代各種捐稅的統稱。
1.出自《詩·大雅·韓奕》實墉實壑,實畝實籍。
2.出自《管子·國蓄》租籍者,所以強求也。租稅者,所慮而請也。
3.出自《乞出師札》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
8.
謂登記家財,予以沒收。
1.出自《顏氏家訓·治家》鄴下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后坐事伏法,籍其家產,麻鞋一屋,弊衣數庫,其余財寶不可勝言。
2.出自《野獲編·婦女·三太宰壽母》又正德末,太宰陸水村被籍遠戍,其母葉氏逮治入獄。后死于京邸,則不如早歿為愈矣。
3.出自《揚鞭集及其它·嗚呼三月一十八》詩養官本是為衛國!誰知化作豺與蛇!高標廉價賣中華!甘拜異種作爹媽!愿梟其首籍其家!
9.
通“藉”。踐地。謂古代天子親自下田耕種。
1.出自《史記·周本紀》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張守節正義:“瓚曰:‘籍,蹈籍也。’按:宣王不修親耕之禮也。
10.
通“藉”。踐踏;侮辱。
1.出自《風俗通·窮通·孔子》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不禁。
2.出自《漢紀·武帝紀二》太后怒,不食,曰:“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兄弟,令我百歲后皆為魚肉乎?”
11.
姓。漢代有籍福。
1.出自《史諱舉例·避諱之種類》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
12.
特指門籍。一種書有當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1.出自《漢書·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門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13.
借指固定的職業。
1.出自《聊齋志異·胭脂》先是,巷中有毛大者,游手無籍。
14.
通“阼”。皇位。
1.出自《荀子·儒效》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
1.寬大;弘大。
1.遍布。
1.亦作"周材"。
2.濟世之才。
3.指有濟世之才的人。
1.見"周才"。
1.周密地掩藏。
1.周代的賦稅法。
1.即周成王。
1.古代天子之城。周圍城垣回繞不缺,與"軒城"對稱。
1.見"周期"。
1.古時的護城河。
1.曲折綿延。施,延。
2.乘車馬繞行。
1.周代的尺度。
1.庭除,階下。
1.周室的儲君。
1.遍傳。
昆劇演員。江蘇蘇州人。九歲入蘇州昆劇傳習所學藝,演小生。擅演《長生殿》、《牡丹亭》、《十五貫》等劇。曾任浙江昆蘇劇團、浙江昆劇團團長,全國昆劇研究會副會長。
1.四周邊緣。
1.通達。
1.回環錯雜。
1.周到妥當。
1.至親好友。
1.各方面都照顧到,沒有疏漏。
1.大路。
2.周代治國之道。
3.普遍的道理。
4.遍于道路。
元代音韻學家∨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生平不詳。1324年作《中原音韻》,為元代重要曲學著作,按照當時北曲的實際用韻,建立了新的韻部,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1.周代的典章制度。
2.指《尚書.周書》。
1.指周代傳國的九鼎。
2.春秋時楚莊王覬覦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周境,遂問定王使臣周鼎之大小﹑輕重。事見《左傳.宣公三年》◇因以"周鼎"借指國家政權。
3.比喻寶器。
4.古星名。屬后發座。
1.全部平定。
1.親密深厚。
1.圍墻。
周恩來的主要著作集。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共兩卷。1980-1984年出版。收入1926-1975年的著作一百十六篇。
一遍完畢,又從頭開始;循環榮辱自古周而復始。
1.周代的法度﹑禮制。
1.周全方便。
1.謹密防患。
2.四周防護。
1.游獵地區一種用樺木樹皮構筑的輕便可移的屋子。
1.周朝的教化。
1.終生侍奉。
漢奸〓南沅陵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脫離共產黨。曾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參與籌建特務組織復興社。1938年底隨汪精衛投敵,任偽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抗戰勝利后,被判處死刑,后改判無期徒刑。死于獄中。
1.周王室的府庫。
1.循環;反復。
1.周代的法度。
1.周都鎬京。泛指京城。
1.指《尚書.周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篇。
1.回環的樓閣。
1.慎密辯給。
2.接濟。
1.曲折綿延。
1.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稱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輔武王滅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東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繼而厘定典章﹑制度,復營洛邑為東都,作為統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多作圣賢的典范。參閱《史記.魯周公世家》。
2.春秋時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稱。
3.《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后因以"夢見周公"喻夜夢。或省作"周公"。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為周公。先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聯合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他出師東征,平定叛亂,并大規模分封諸侯。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
1.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周恩來同志作為共產黨的代表曾駐在重慶﹑南京等地,其住所當時被稱為"周公館"。
1.《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