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籍;圖錄。
2.
名詞
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隸屬關系。
3.
動詞
登記。
4.
名詞
籍貫。
5.
名詞
(Jí)姓。
1.
書冊;書籍。
1.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
2.出自《文選·班固〈答賓戲〉》劉向司籍,辨章舊聞。
3.出自《詠史》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4.出自《文心雕龍·事類》夫經典沈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
5.出自《研北雜志》劉禹錫唐卿,嘗謂翻討書傳最為樂事,忽得一異書,如得奇貨。人知其如此,好求怪僻難知之籍,窮其學之淺深。
2.
人名簿。
1.出自《史記·蒙恬列傳》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
3.
籍貫。
1.出自《寄崔二十六立之》詩舊籍在東都,茅屋枳棘籬。
2.出自《老學庵筆記》按尹師魯作《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稱曾祖日休避廣明之難,徙籍會稽,依錢氏,官太常博士,贈禮部尚書。
4.
個人對國家或組織的隸屬關系。如國籍;黨籍。
1.出自《小城春秋》大田只好跑去找大雷,苦苦央求,要他退籍(指日本國籍)。
5.
猶法令。
1.出自《戰國策·趙策二》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
6.
記錄;登記。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非禮也,勿籍。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3.出自《錢氏表忠觀碑》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
4.出自《續夷堅志·石公陰德》國初定州唐縣王八郎,姿容雄偉,膂力絕人。為相者所惑,謀作亂。因設詭計籍鄉人姓名,未及引誘,為人所告。
7.
古代各種捐稅的統稱。
1.出自《詩·大雅·韓奕》實墉實壑,實畝實籍。
2.出自《管子·國蓄》租籍者,所以強求也。租稅者,所慮而請也。
3.出自《乞出師札》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
8.
謂登記家財,予以沒收。
1.出自《顏氏家訓·治家》鄴下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后坐事伏法,籍其家產,麻鞋一屋,弊衣數庫,其余財寶不可勝言。
2.出自《野獲編·婦女·三太宰壽母》又正德末,太宰陸水村被籍遠戍,其母葉氏逮治入獄。后死于京邸,則不如早歿為愈矣。
3.出自《揚鞭集及其它·嗚呼三月一十八》詩養官本是為衛國!誰知化作豺與蛇!高標廉價賣中華!甘拜異種作爹媽!愿梟其首籍其家!
9.
通“藉”。踐地。謂古代天子親自下田耕種。
1.出自《史記·周本紀》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張守節正義:“瓚曰:‘籍,蹈籍也。’按:宣王不修親耕之禮也。
10.
通“藉”。踐踏;侮辱。
1.出自《風俗通·窮通·孔子》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不禁。
2.出自《漢紀·武帝紀二》太后怒,不食,曰:“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兄弟,令我百歲后皆為魚肉乎?”
11.
姓。漢代有籍福。
1.出自《史諱舉例·避諱之種類》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
12.
特指門籍。一種書有當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1.出自《漢書·元帝紀》令從官給事宮司馬門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13.
借指固定的職業。
1.出自《聊齋志異·胭脂》先是,巷中有毛大者,游手無籍。
14.
通“阼”?;饰弧?/p>
1.出自《荀子·儒效》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
1.沒有改掉的﹑遺留的習染﹑風尚。
1.指身后的喜慶。
1.空閑;閑暇。
1.空閑。
1.殘霞。
1.剩下。
1.見"余閑"。
1.直角三角形任意一銳角的鄰邊和斜邊的比,叫做該銳角的馀弦,用cos(角)表示。參見"三角函數"。
關于三角形的任意一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的平方和減去這兩邊與它們夾角的余弦的積的兩倍的定理。即a2=b2+c2-2bc玞os玜,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
1.見"余羨"。
1.殘留的香氣。
2.濃郁的香氣。
3.其他香氣。
4.馀下的香料。
1.馀音。
1.見"余音繞梁"。
1.見"余音繞梁"。
1.不盡之思。
1.指衰亂現象。
1.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也寫作"予小子"。
2.古代天子及諸侯王對先王或長者的自稱。
1.猶后效。
1.指微笑。
1.殘留的香味。
1.謂其他罪行。
1.未盡的興致。
2.指宴會或會議后的文娛活動。
1.指吃剩的食物。
1.謂傳留后世的德行。
1.《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后因以"余醒"指酒馀猶醒,以比喻不隨濁世浮沉。
1.濃密的樹蔭。引申指蔭庇。
1.殘存的花朵。
1.墻壁。
1.指祀神所用過的米。
1.指夕陽。
1.剩馀的積蓄。
1.留傳給后世的部分。
2.猶后裔。
3.指次要的部分。
1.無限的美。
1.猶馀香。
1.馀酒未醒。
1.未消盡的煙氣。
1.體態無限嬌美。
2.指殘花。
1.謂未盡的話語。
2.其他的話;別的話。
1.殘暑。
2.指馀下的氣焰。
1.馀裕。
1.留下禍害;后患。
1.流傳到后世的歌謠。
1.猶馀輝。
1.留傳下來的基業﹑功業。
2.古代指本業之外的副業。
1.古代天子自稱。也寫作"予一人"。
1.《禮記.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孔穎達疏"每年之率,入物分為四分,一分擬為儲積,三分而當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搆得三分,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當有十年之蓄。"又《漢書.食貨志上》"民三年耕,則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后遂以"余一余三"謂連年豐收,家有儲糧,國庫充盈。
1.別的衣服。
2.謂剩下來的衣片。
1.主旨以外的意義﹑內容。
2.指字的本義之外的派生義﹑通假義。
1.殘留的思念﹑憶念。
1.謂馀留可議的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