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軍隊中指揮用的旗子。
2.
動詞
〈書〉指揮(軍隊)。
1.
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旗幟。后又成為宮廷演奏音樂時的指揮工具。
1.出自《南史·梁紀上·武帝上》帝揚麾鼓噪,響振山谷。
2.出自《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
2.
指一般的旗幟。
1.出自《儒林外史》堂上安了祝版,香案傍樹了麾。
2.出自《廣韻?支韻》??,說文曰:“旌旗所以指??也。”亦作麾。
3.
指揮;揮動。
1.出自《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2.出自《文選·顏延之〈五君詠·阮始平〉》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3.出自《廬州錢公墓志銘》公麾諸軍奮擊,一戰殄滅。
4.出自《義武將軍戴少峰畫像記》有戴少峰者,布衣也,舉手一麾,三四千人皆從之。
4.
招之使來。
1.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
5.
謂揮手使去。
1.出自《漢書·樊噲傳》沛公如廁,麾噲去。
2.出自《上海紀事》神父麾土人登船。
6.
快,善。參見“麾蚤”。
1.出自《禮記·禮器》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
7.
同“揮”。謂舉起。
1.出自《過萊州雪后望三山》詩茂陵秋風客,勸爾麾一杯。
8.
同“揮”。拋灑。參見“麾汗”。
1.出自《答王莊叔書》之黃茅海瘴正坐於秋。蒸暑麾汗,不能盡意,恕之。
1.提腳;跨步。
2.喻輕易。
3.猶舉動。
所處地位重要,一舉一動都關系到全局。
1.全族。
1.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績優異者予以升遷﹐謂之"舉最"。
1.亦作"舉座"。
2.猶滿座。指全體在座者。
1.見"舉坐"。
1.端方合度的行步姿態。形容舉動合乎規矩,一絲不茍。
2.謂效法,摹擬。
1.正直的德行。
1.泛指計量長度和角度的用具。
2.規矩法度。
1.規矩;法式。
1.猶規范。
1.矯正使方。
1.猶法度,準則。
1.刻在竹木簡上的契約。
1.謂秋季萬物凋落。
1.曲尺與墨繩。比喻規矩法度。
1.法式,亦指以為法式。
對邊相等(通常鄰邊不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也叫長方形。
1.跳躍游泳。
1.見"榘砮"。
1.規矩法則。
將m×n個元素排成m行、n列的矩形表,用圓括號(或方括號、雙直線)括起來,即a11a12…a1na21a22…a2n……………a﹎1a﹎2…a﹎n稱為m行n列矩陣,簡稱m×n矩陣。當m=n時,稱為n階方陣。對矩陣可按一定法則進行加法、乘法及數與矩陣相乘等運算。
1.謂四邊圍坐成方形。
1.古代齊國的錢幣。莒邑所造,形似刀,故名。
1.即枳椇。
1.猶規矩﹑法度。
1.亦作"矩彟"。
2.規矩法度。
1.謂物相激蕩。
1.上下齒不相對應。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于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1.咬嚼。
1.咀嚼,用牙齒磨碎食物。
1.獨行貌。
2.引申為落落寡合的樣子。
3.小步慢行貌。
1.單身行走。
1.見"踽踽涼涼"。
1.見"句櫛字比"。
1.兵器,戈戟之屬。
1.搜刮。
2.亦作"句駁"。查核批駁。
1.見"句剝"。
1.星名。
2.六壬(陰陽五行)占術中的十二神將之一。
1.刪除;刪改。
1.辦理;掌管。
1.文句的語調。
1.同"句讀"。
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句或讀(dòu)。連稱句讀時,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1.猶句讀。
1.謂點斷句子。
2.指句讀,句法。
1.即鉤盾。官署名。
1.句子的格式。
1.彎曲而不能遠射的劣質弓。
1.數學名詞。古稱直角三角形夾直角的兩條邊,短邊為句。長邊為股。又稱立竿測太陽高度時的標竿為股,日影為句。
2.代稱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