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重量單位。參閱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二七。
1.出自《書·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鍰重一說為六兩,一說為十銖二十五分之十三,一說為六兩大半兩。
2.
錢幣。
1.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動》福州貞元末有村人賣一籠龜,其數十三,販藥人徐仲以五鍰獲之。
2.出自《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愿贖庸給價,日系三鍰。
3.出自《盛世危言·禁煙上》如逾期未戒,官則削職,士則褫衿,吏則革役,商則罰鍰,兵則除名,一切下等之人則治其罪。
3.
通“環”。圓環。
1.出自《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木門倉瑯根”,謂宮門銅鍰。
2.出自《〈集古錄〉跋尾·秦度量銘》其一乃銅鍰,不知為何器,其上有銘,循環刻之。
4.
用為貨幣單位。
1.出自《李姬傳》故開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
1.掏出。
1.東方之風。
1.(聲音)洪亮清晰。
1.大水漫溢。
1.水彌漫浩廣貌。
1.猶盛多。
1.大水奔流貌。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連續不斷。
3.盛大;普遍。
4.和暖;和樂。
1.見"滔滔不竭"。
1.比喻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
1.見"滔滔不竭"。
1.水涌流貌。多比喻說話連續不斷。
1.大水奔流貌。常比喻說話連續不斷。
2.喻聲勢浩大。
1.猶騰躍。
1.空虛;不充實。
1.戎州之土。謂五谷成長的土地。
1.猶蕩漾。
1.藏筆。指不寫文章。
1.失去青碧之色。謂(大雪)覆蓋青山。
1.隱藏美麗的光澤。比喻埋沒才華。
1.隱藏;包藏。
1.埋藏于塵土之中。謂埋伏而不為人知。
1.古禮,未成年者用幘巾包扎頭發﹐謂之"韜發"。
1.猶藏匿。
1.收藏起武器鎧甲。指息兵。
1.收藏,擱置。
1.將弓放進盛弓袋。謂攜帶兵器。
1.斂藏光采。
2.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3.唐代名僧,蜀人,能詩,住杭州靈隱寺,與郡守白居易為詩友。穆宗長慶年間,于靈隱山西北巢枸塢筑寺,后人名之韜光寺,亦省稱韜光。
1.收斂光芒,隱藏蹤跡。比喻不顯露鋒芒和才能。
1.收斂光采。比喻隱匿才華,無聲無息。
1.謂隱藏自己行跡,不使外人得知。
1.同"韜光養晦"。
1.同"韜光養晦"。
1.懷藏;蓄藏。謂飽學。
1.包含;蘊蓄。
1.猶韜筆。謂不寫作。
1.謂不顯露才華。
韜光晦跡”的縮語。收斂鋒芒,隱藏蹤跡。比喻深藏不露既歸,益自韜晦,讀書不出|韜晦之計。
1.謂掩藏鋒芒,隱匿蹤跡,等待時機。
1.指懷抱非常之才而隱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賢士有"韜晦奇才"科。
1.謂收斂鋒芒,隱蔽才華意圖,待時而起的計謀。
1.隱藏蹤跡。
1.謂藏匿蹤跡,不露才智。
1.收藏;斂藏。
1.指襯墊包裹物品的布﹑緞之類東西。
1.掩藏才華。
2.隱藏光芒。
1.懷藏詭詐。
1.謂蘊藏勇力。
1.斂藏。
1.魚潛于深水。比喻人隱退深藏。
1.猶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