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官吏。
2.
名詞
宦官,古代閹割后在宮廷里伺候帝王及其家屬的男人;太監。
3.
動詞
〈書〉做官;當官。
4.
名詞
(Huàn)姓。
1.
做帝王的仆隸。
1.出自《國語·越語下》越王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於宦於吳。
2.出自《韓非子·喻老》句踐入宦於吳,身執干戈為吳王洗馬……越王之霸也不病宦。
2.
指宦官。參見“宦官”。因宦官用閹人,因此被閹之牛,亦可稱宦牛。參見“宦牛”。
1.出自《漢書·惠帝紀》宦官尚食比郎中。
2.出自《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
3.出自《廿二史札記》東漢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禍最烈。
3.
做官。
1.出自《韓非子·詭使》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女妹私義之門不待次而宦。
2.出自《代升天行》家世宅關輔,勝帶宦王城。
3.出自《唐故檢校尚書劉公墓志銘》大父巨敖,好讀老子莊周書,為太原晉陽令,再世宦北方,樂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陽曲。
4.出自《袁聲史墓志銘》說友事兄謹,宦浸達,至參知政事。
5.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平定王孝廉執信,嘗隨父宦榆林。
4.
官;官職。
1.出自《世說新語·假譎》公報姑云:“已覓得婚處,門第初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
2.出自《秋懷》詩頗悅鄭生偃,無取白衣宦。
3.出自京劇《串龍珠》嘆英雄枉掛那三尺劍!怎能夠滅胡兒掃平狼煙。為百姓屈身在徐州為宦,為家貧奉雙親無奈為官。
5.
姓。明有宦績。
6.
謂為人奴仆、婢妾。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7.
指授官。
1.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乃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
1.赤色繩子。傳說月下老人以此系男女之足,使成夫婦。事見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
1.見"赤繩系足"。
1.見"赤繩系足"。
1.相傳月下老人主司人間婚姻,其囊中有赤繩,于冥冥之中系住男女之足,雙方即注定為夫婦。
1.五行家指兵火之災的征兆。
1."紅十字會"的舊稱。
1.紅色的石頭。
2.指丹砂。
1.中藥名。砂石中硅酸類的含鐵陶土,多呈粉紅色。性溫,味甘澀,功能止血﹑止瀉。
1.謂忠誠。
1.即赤帝。
1.空手,徒手。
形容兩手空空,一無所有,無可憑借赤手空拳與歹徒搏斗|如今少米無柴,赤手空拳。
1.形容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創立起一番家業。
1.指獸炭,一種獸形的炭。
1.古代官服上系印紐的赤色絲帶。
1.道教經書。
2.借指仙籍。
3.紅字。
1.即赤小豆。
1.北齊時民間私鑄錢名。
1.傳說中神仙穿的長袍。
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水名。
1.即赤松子。(1)《楚辭.遠游》"聞赤松之清塵兮,愿承風乎遺則。"《韓非子.解老》"赤松得之,與天地統。"漢王充《論衡.無形》"赤松﹑王喬,好道為仙,度世不死。"參見"赤松子"。(2)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記》"金華縣有赤松澗,赤松子游金華山,以火自燒而化。"又引《浙江通志》"金華縣北有赤松山,相傳黃初平叱石成羊處。初平號赤松,故山以是名。"參見"赤松子"。
2.亦作"赤誦"。復姓。
3.常綠喬木,樹皮較薄,淡黃紅色。木材質粗,較堅韌,供建筑﹑造紙等用,樹干可采松脂。又為觀賞樹。
1.亦稱"赤誦子"﹑"赤松子輿"。相傳為上古時神仙,各家所載,其事互有異同。
2.相傳為晉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據晉葛洪《神仙傳》載丹溪人皇初平十五歲時外出牧羊,被道士攜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尋索,歷年不得◇經道士指引于山中見之。問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數萬頭。初起乃棄家從初平學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歲,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乃俱還鄉里,親族死終略盡,乃復還去。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宋張渂《云谷雜記》卷二引作"黃初平",并云"今婺州金華山赤松觀乃其飛升之地。"
1.見"赤松子"。
1.見"赤松"。
1.見"赤松子"。
1.紫蘇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蘇》。
1.一種野生的梨樹,果實赤色。又名杜﹑杜梨﹑甘棠或棠梨。
1.紅色絲絳。
1.又名紅藤。產南方山中,皮赤色,古代用以作杖。煮汁服之,可驅蟲利便。
1.淺紅色。
1.光身,不穿衣服。
1.不穿盔甲,裸露上身出陣交戰。事本《三國演義》第五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來與馬超決戰。"后比喻不顧一切﹑猛打猛沖的作風。
1.指南方之天。舊謂九天之一。
2.白天。
1.光身。比喻空無所有。
1.光著身體,一絲不掛。
2.比喻空無所有。
1.燒紅的鐵。
2.指血與鐵,比喻暴力。
一種重要的鐵礦石?;瘜W成分為fe2o3。半金屬至金屬光澤,顏色有紅褐、鋼灰、鐵黑等色,條痕均為嶼色,摩斯硬度55~65。集合體呈片狀、腎狀、塊狀或土狀等。分布很廣‖鐵可達699%,是煉鐵的主要原料。也可用作顏料和磨料。
1.舊指用暴力進行政治斗爭的主張。
1.古地名。唐時曾在西州(轄境當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一帶)置安西都護府。赤亭即在西州蒲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北,唐政府于此設戍,名赤亭守捉,為赴安西必經之路。
2.古地名。在今浙江富春江邊。
1.指純銅。也稱紅銅﹑紫銅。
2.古代傳說謂昆吾之山所出的銅,其色如火,質極堅,以鑄刀劍,鋒利無比。
1.漢代儒者創為三統說,謂周朝以子月(農歷十一月)為歲首,以赤色為上色,稱赤統。
1.紅土。
2.猶赤地。
3.見"赤土國"。
1.古國名。
1.亦作"赤菟"。駿馬名。
2.泛指良馬。
3.古代視為瑞征的紅毛兔。
1.見"赤兔"。
1.禿發的頭瘡。
1.見"赤鰖公"。
1.唐代帝室姓李,諱言"鯉"字,稱鯉魚為"赤鰖公"。
1.見"赤瓦不剌海"。
1.女真語音譯詞。詈詞。猶言該打的,該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