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較長,耳朵三角形,尾巴長,毛通常赤黃色。性狡猾多疑,晝伏夜出,吃野鼠、鳥類、家禽等。常見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稱狐貍。
2.
名詞
(Hú)姓。
1.
獸名。形似狼,面部較長,耳朵三角形,尾巴長,毛色一般呈赤黃色。性狡猾多疑,晝伏夜出,雜食蟲類、小型鳥獸、野果等。毛皮極為珍貴。通稱狐貍。
1.出自《詩·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2.出自《史記·趙世家》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狐未犯人,人乃犯狐,竟為狐所中。
2.
喻壞人、小人。參見“狐羣狗黨”。
1.出自《氣英布》喒若不是扶劉鋤項,逐著那狐群狗黨,兀良怎顯得喒這黥面當王。
2.出自《西游記》只因你狐群狗黨,結為一伙,算計吃我師父,所以來此施為。
3.出自《紅樓夢》大哥哥這幾年在外頭相與的都是些什么人,連一個正經的也沒有,來一起子,都是些狐群狗黨!
4.出自《虎符》足見得那一群大豪杰也不過只是一批狐群狗黨而已。
3.
舊時戲曲行當名。雜劇九種角色之一。
1.出自《天臺陶九成論曲》雜劇有正末、副末、狚、狐、靚、鴇、猱、捷譏、引戲九色之名……狐,當場妝官者是也。今俗訛為孤。
4.
謂行動肆無忌憚。
1.出自《牡丹亭·鬧宴》何處寒酸,敢來狐賴!
5.
見“狐祥”。猶彷徨。參閱《廣雅·釋訓》“潢潒,浩蕩也”王念孫疏證。
1.出自《戰國策·秦策四》父子老弱系虜,相隨于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
6.
姓。見《通志·氏族略四》。
1.出自《廣韻?模韻》狐,姓。左傳晉有狐氏,代為卿大夫。
1.謂豎戟以刺。
2.古代禮制。凡官﹑階﹑勛三品以上者得于邸院門前立戟。
1.設下計謀。
2.決意;打算。
3.立業;謀生。
1.明清兩代刑具。清又稱站籠。用木籠﹐頂開圓孔﹐以束犯人頸部﹐使晝夜站立致斃。甚者于腳下墊物﹐然后抽去﹐使之懸空。
1.建立封邑。
2.成一家之言。
1.猶立時。
使道路形成立體交叉的橋梁,不同去向的車輛等可以同時通行。
①觀察或判斷事物時所處的地位為消費者著想,是產品設計的~。②生存或占有的地方先鞏固~,再求發展?!舱f立足點。
1.樹立教化;進行教導。
1.樹立節操。
1.樹立威勇。
1.為檔案材料建立卷宗。
〈書〉立即處決(死刑犯)。
1.確立君王。
2.新即位的君主。
一類大小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微生物。由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首先描述,故名。一般呈桿狀或球狀,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到。通常寄生于嚙齒動物(如老鼠)和虱、蚤、蜱、恙螨等節肢動物體內,以此為媒介在人和動物中傳播疾病,如斑疹傷寒等。
副詞,表示緊接著某個時候;馬上請大家~到會議室去ㄧ同學們聽到這句話,~鼓起掌來。
1.即立柜。
(~兒)衣服領子的一種樣式,衣領不翻轉(區別于‘翻領’)~襯衫。
〈方〉(~兒)立刻事情打聽清楚了,~給我個回話。
1.形容火急。
1.見"立馬蓋橋"。
1.極言火速。
1.猶立馬追鐙。
1.直眉瞪眼。發怒的樣子。
1.樹立名聲。
2.命名;建立名稱。
1.謂修身養性以奉天命。
1.豎木于地。
2.直木。
3.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樹木的總和。亦指林地上未伐倒的活著的樹木。
1.成年的兒子。
1.培養品德。
1.訂立契約。
1.形容因驚懼或寒冷而顫抖畏縮貌。
交立秋節氣;秋季開始立了秋,把扇丟。
1.瀑布的別稱。
1.訂立契約。
1.立時;立刻。
1.立身﹐做人。
2.扶持﹑造就人。
3.人中。指人的上唇之上正中凹下的部分。
4.漢字"人"作偏旁時寫作"亻"﹐稱立人。
1.漢字楷書偏旁"亻"的稱呼。
以蠶絲或化學纖維長絲織成底布,用人造絲作起絨經絲織成的絲織品,表面有絲絨,質地柔軟堅固,一般用來做服裝。
1.謂略一作為而影響很大。
1.建造生祠。
安身處世立身處世|立身恭謹|立身的金箴。
指在社會上待人接物的種種活動。也說立身行事。
1.樹立碑石。
1.臥石自豎﹐枯柳復生。相傳為有賢人自民間起而為帝之兆。事詳《漢書.眭弘傳》。
1.猶言立時三刻。
〈方〉立刻;馬上他一收到電報,~就動身回家。
1.能自立的士人;廉潔有節操的人。
1.設置治事小臣。
2.建功立業。
3.起事;舉事。
1.在尊長身旁站立侍奉。
1.見"立嫡"。
1.猶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