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具有杰出才能的人。
2.
形容詞
氣魄大;直爽痛快,沒有拘束的。
3.
名詞
指有權、有錢或有勢的人。
4.
形容詞
強橫的,有特殊勢力的。
5.
形容詞
比喻來勢猛而數量大。
1.
亦作“儫”。
2.
豪豬等身上的刺。亦指剛硬的長毛。
1.出自《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貛而赤豪。
3.
豪俊。才德、力量或威望出眾的人。
1.出自《鹖冠子·博選》德千人者謂之豪。
2.出自《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
3.出自《文心雕龍·時序》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
4.出自《長松山房歌》長松先生人中豪,結廬喜在山之坳。
4.
統帥,首領。
1.出自《漢書·趙充國傳》先零豪言愿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
2.出自《咸賓錄·西夷志·吐蕃》〔爰劍〕相與亡入賜支、河、湟間,諸羌推以為豪。
3.出自《兩晉通俗演義》嗣又往約烏桓部豪張驤。
5.
舊指有錢有勢或依仗權勢橫行不法的人。
1.出自《管子·輕重甲》故遷封食邑,富商蓄賈,積余藏羨,跱蓄之家,此吾國之豪也。
2.出自《蜀都賦》三蜀之豪,時來時往,養交都邑,結儔附黨。
3.出自《童區寄傳》是兒少秦武陽二歲,而討殺二豪,豈可近耶!
4.出自《次韻舍弟常州官舍應客》桑麻祇欲求三畝,勢利誰能算一豪?
5.出自《訄書·通法》訖建武以后,鄉曲之豪,無有兼田數郡,為盜跖於民間,如隆漢者矣。
6.
迅猛;強勁。
1.出自《尉繚子·攻權》夫力弱,故進退不豪,縱敵不擒。
2.出自《貞女峽》詩江盤峽束春湍豪,雷風戰斗魚龍逃。
3.出自《和王微之登齋》風豪雨橫費調燮,坐使發背為黃臺。
4.出自《李逵負荊》則你個宋公明威勢怎生豪,剛一瞅,早將他魂靈嚇掉了。
5.出自《臺城路·云溪自湖墅移居東郊》詞霜豪雪練,別寫個東園,小堂清宴。
7.
桀驁;強橫。
1.出自《三國志·魏志·陳登傳》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
2.出自《太子太保韓公行狀》郡有公校李甲者,豪於里中,誣其兄之子為他姓。
3.出自《秦中雜感》詩霜深巨壑龍蛇蟄,秋老長林虎豹豪。
8.
豪放;豪邁。
1.出自《壯游》詩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
2.出自《初寒》詩所慚才已盡,孤詠不能豪。
3.出自《訪蘇書簡》從十月革命的意義的認識……一直到川劇、京劇等改革問題,大家談興甚豪。
9.
形容聲音響亮。
1.出自《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詩》鳴笳朱鷺起,疊鼓紫骍豪。
2.出自《寄深州晁同年》詩駐馬旌旗暖,傳觴鼓吹豪。
3.出自《聞蛙》詩科斗忽安在,蛙聲豪有余。
10.
奢侈;豪華。
1.出自《世說新語·汰侈》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
2.出自《梁書·賀琛傳》今之燕喜,相競夸豪,積果如山岳,列肴同綺繡。
3.出自《過楓橋》詩選妓征歌夜夜豪,東南大估擁錢刀。
11.
方言。撅起。
1.出自《兒女英雄傳》一看張太太,早已豪著屁股上了臺階兒。
12.
通“毫”。長而細的毛。
1.出自《墨子·天志中》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擊遂萬物以利之,若豪之末,非天之所為也,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矣。
2.出自《呂氏春秋·處方》今夫射者儀豪而失墻,畫者儀發而易貌,言審本也。
3.出自《桐橋倚棹錄·工作》塑真尤必用此泥。然工之劣者亦如傳神之拙手,不能頰上添豪也。
13.
通“嚎”。嚎叫。
1.出自《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14.
通“濠”。參見“豪濮”。古代濠水和濮水的并稱。莊子曾游于濠,釣于濮,因以借指隱者的居處。
1.出自《筆麈》古惟巢居之徒,豪濮之侶,能蟬脫塵埃,造物不復能為之拘,可謂遁天之民。
15.
通“秏”。參見“豪亂”。猶混亂。
1.出自《淮南子·齊俗訓》於是百姓糜沸豪亂。
16.
山名。即崤。
1.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穆公思義,悼豪之旅。
17.
姓。宋代有豪彥。
1.出自《正字通?豕部》豪,姓。豪彥,乾道中進士;明豪英,天順中宜都知縣。
18.
豪豬。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其獸多?牛、羬羊、白豪。
2.出自《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如能如豪如群如朋,其始表以猛獸羊雀。
19.
通“毫”。筆豪。亦借指毛筆。
1.出自《隋書·許善心傳》文不加點,筆不停豪,常聞此言,今見其事。
2.出自《輟耕錄·敘畫》畫之為用大矣,盈天地間者萬物,悉皆含豪運思,曲盡其態。
20.
通“毫”。比喻極細微。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2.出自《南史·劉穆之傳》公溯流遠伐,以老母弱子委節下,若一豪不盡,豈容如此。
3.出自《小滄浪筆談》字畫清朗,豪無剝蝕。
4.出自《蕙風詞話》看似豪不吃力,政恐南北宋名家未易道得。
21.
通“毫”。重量或長度單位。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
1.出自《世說新語·忿狷》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1.奉命追捕。
1.猶尊重。
1.遵守;遵從。
1.輔助。
1.謂恭請入座。
1.記載官吏薪俸的簿書。
1.元明時官吏俸金或以錢幣支付,稱俸鈔。元初官吏均無俸祿,中統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戶征收。
1.俸祿和所得的賞賜。
1.作為俸祿支付的緞匹。
1.俸祿;薪金。
1.泛指官員和官役工的薪俸。
1.唐宋時替官府收稅,并領取薪俸的富戶。
1.積蓄的俸金。
1.官吏的薪金。
1.作為俸祿支付的絹。
1.俸銀和養廉銀的合稱。
1.猶俸米。
1.唐宋官員除俸祿外,又給食料﹑廚料等(折成錢鈔謂之料錢),二者合稱"俸料"。
1.俸金與祿米。亦泛指俸祿。
2.舊指學官的俸祿與廩生的膳食津貼。
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1.舊時官吏任職滿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調,稱為"俸滿"。
1.舊時京官的俸祿,以米支給者謂之俸米。
1.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寫作"奉錢"。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短,資歷較淺。參見"俸深"。
1.猶俸賜。請,通"?",受賜。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官員的俸祿收入。
1.泛指作為俸祿的錢物。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久,資歷較深。
1.指俸祿和食料。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舊指官兵的俸祿和糧餉。
1.指官員的年俸和月薪。
1.糈,米。古代或用糧米支給官俸,因以"俸糈"借指俸祿。
1.見"俸恤"。
1.支付官員俸祿的銀兩。
2.指俸祿。
1.俸祿所馀。
1.俸祿。
1.見"俸資"。
1.亦作"俸貲"。
2.官吏所得的薪金。
1.猶俸祿。
1.指一切佛陀,亦指各種佛像。
1.佛郎機銀餅的省稱。即銀洋錢。
1.相傳為佛陀所用的食缽。
1.佛教經典的總稱。通稱"大藏經"﹑"一切經"。
1.即麥草,麥桿。
1.亦作"佛場"。
2.做佛事的場所。
1.佛教謂教導眾生成佛之法。因其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2.佛教經典。
1.即佛牙。
1.比喻事情之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