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帝王、諸侯在舉行典禮時用的一種玉器,上尖下方。
2.
名詞
古代測日影的器具。
3.
量詞
古代容量單位,一升的十萬分之一。
4.
名詞
(Guī)姓。
1.
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等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長條形,上尖下方。其名稱、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參閱清武億《古玉圭圖說》。
1.出自《易·益》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2.出自《儀禮·聘禮》所以朝天子,圭與繅皆九寸,剡上寸半,厚半寸,博三寸。
3.出自《說苑·修文》諸侯以圭為贄。圭者玉也,薄而不撓,廉而不劌,有瑕于中,必見於外,故諸侯以玉為贄。
4.出自《酉陽雜俎·禮異》古者安平用璧,興事用圭,成功用璋,邊戎用珩。
2.
清潔,潔凈。
1.出自《儀禮·士虞禮》圭為而哀薦之饗。
3.
指鮮明。
1.出自《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毀頓,憑附之質,丹青之飾,暗昧不圭,不稱靈明。
4.
古代測日影的儀器叫圭表。石座上的橫尺叫圭,南北兩端的標桿叫表,用以測量日影長短。參見“圭影”、“圭表”。
1.出自《宋史·律歷志九》觀天地陰陽之體,以正位辨方、定時考閏,莫近乎圭表。
2.出自《鄉薦經義·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乃稽其贏縮,斯圭表修而算數永。
3.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土圭測景,不縮不盈
4.出自《南齊書·樂志》龍精初見大火中,朱光北至圭景同。
5.
古代容量單位。參見“圭撮”。
1.出自《孫子算經》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
2.出自《新唐書·西域傳上·高昌》陛下終不得高昌圭粒咫帛助中國費。
3.出自《本草綱目·序例·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量之所起為圭,四圭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五斗曰斛,二斛曰石。
6.
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二百四十分之一。
1.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上》量有輕重
7.
墨形似圭,故稱墨一錠為一圭。
1.出自《墨莊漫錄》余用墨,每一二歲不能盡一圭。
8.
姓。三國魏有圭泰。見《三國志·魏志·司馬岐傳》。
1.出自《字匯?土部》圭,姓。
1.即梭服。
1.即梭服。
1.很快地穿過。
1.紙牌的一種。
1.巡回緝拿。
古希臘雅典城邦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公元前594年,出身破落貴族的梭倫在平民支持下當選雅典執政官。為解決日益尖銳的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階級矛盾,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頒布解負令”,禁止將欠債的平民變為奴隸;按收入多寡將公民分為四個等級,使富裕的平民能夠參政;設立四百人會議”等政治機構,削弱貴族權力。他的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1.一種形似梭鏢的投擲武器。
1.灌木或小喬木。耐旱,生長在新疆和內蒙西部沙漠區,能固定流沙,是沙漠造林用的重要植物。
1.謂上竄下跳。喻到處逃竄。
1.謂織錦文采如霞。
1.謂往來如穿梭般巡邏。形容巡邏頻繁。
1.釘在門上的梭形金屬片。
1.魚名。體細長,頭短而寬,有大鱗。生活于沿海﹑江河或咸淡水交界處,肉鮮美。
1.謂穿梭往來。
1.猶機杼。指織布機。
1.織布所用的梭。
2.機槍等武器的彈夾。亦用來表示這類武器連續擊發的數量。
又稱蝤蛑”、槍蟹”。節肢動物,軟甲綱,十足目,梭子蟹科。頭胸甲呈梭子形。背殼中央有三個突起,故又稱三疣梭子蟹”。螯足長大。第四對步足扁平如槳,適于游泳。分布在中國南北沿海。體大肉多,味鮮美,是中國產量最大的海產蟹類。
1.注目搜尋;看。
1.斜著眼看見。
1.瞧,觀看。
1.看;瞧。
1.瞧,側目觀望。
1.象聲詞。
1.碳酸失去氫氧原子團而成的一價復基,化學符號(-cooh)。
1.也叫有機酸。烴基與羧基結合而成的有機化合物的總稱。廣泛應用在染料﹑橡膠﹑藥物﹑香料等工業中。
1.方言。即龍須草。也叫蓑衣草。
1.蓑衣和笠帽。
1.下垂貌。
2.茂盛貌。
1.穿蓑衣的老人。指漁翁。
1.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
1.草編的下衣。
1.見"縮版"。
1.亦作"縮板"。
2.謂以索束墻板。版,墻版。
1.指縮小的摹本﹑版本等。
2.猶縮影。
1.嗤視貌;厭惡貌。
1.緊縮編制。
2.猶縮寫。把原來的作品加以改編,保留主要內容和形式而使篇幅減少。亦用作書名,如《縮編》。
1.古代祭祀用的濾過的酒。
1.退縮逃竄。
1.傳說中化遠為近的神仙之術。晉葛洪《神仙傳.壺公》"費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舊也。"后因謂兩地相距遙遠不能迅速會晤為縮地無術。
1.謂改造天地宇宙。比喻做非凡之事。
1.指縮地的方術。
1.見"縮地經"。
1.使原有長度﹑距離﹑時間變短。
1.畏縮屈服。
1.謂忍受饑餓。
1.猶收回。
1.隱藏蹤跡。
1.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縱置其祭肉于俎以祭。
1.收兵;停戰。
1.見"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