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為”。
2.
做;干。
1.出自《詩·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2.出自《淮南子·氾論訓》周公屬籍致政,北面委質而臣事之,請而后為,復而后行。
3.出自《太學生何蕃傳》蕃居太學,諸生不為非義。
4.出自《玉堂叢語·行誼》大率義之所在,毅然必為。
5.出自《桂公塘》大事是不可為的了!
3.
特指服勞役之事。
1.出自《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2.出自《逸周書·作雒》凡工賈胥市,臣仆州里,俾無交為。
4.
造作;制作。
1.出自《書·金縢》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2.出自《詩·周南·葛覃》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3.出自《博異志·許漢陽》觀其筆,乃白玉為管。
4.出自《紅樓夢》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5.
謂制定,訂立。
1.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6.
治理。
1.出自《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2.出自《國語·周語上》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3.出自《王君俞哀詞》﹝王君俞﹞為家不問田宅,平居無褻私、流侈之好。
7.
做出;裝出。
1.出自《漢書·楊惲傳》言大臣廢退,當闔門惶懼,為可憐之意,不當治產業,通賓客。
2.出自《太平廣記》夜叉等霽獰毒,為戚施之顏,肘行而前。
8.
舉行;施行。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為蔑之盟
2.出自《論語·顏淵》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3.出自《呂氏春秋·長利》若也利雖倍於今,而不便於后,弗為也;安雖長久,而以私其子孫,弗行也。
4.出自《上皇帝萬言書》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則其為甚易也。
5.出自《閑清偶寄·詞曲上·結構》欲勸人為孝,則舉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紀,則不必盡有其事,凡屬孝親所應有者,悉取而加之。
9.
陳設;設置。
1.出自《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椭领秾嬮T,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后出迎客。
2.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君愛宛甚,何不一為酒其家?
3.出自《后漢書·袁譚傳》﹝公孫度﹞越海收東萊諸縣,為營州刺史。
4.出自《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自澶淵講和以來,百姓自相團結,為弓箭社,不論家業高下,戶出一人。
10.
醫治。
1.出自《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
2.出自《新書·大都》失今弗治……后雖有扁鵲,弗能為已。
11.
學習;研究。
1.出自《論語·述而》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
3.出自《東觀漢記·鄭興傳》鄭興從博士金子嚴為《左氏春秋》。
12.
撰寫。
1.出自《書·金縢》公乃為詩以貽王。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即為書以意屬陽慶,以故知慶。
3.出自《酬別留後侍郎》詩為文無出相如右,謀帥難居隙縠先。
4.出自《玉嬌梨》錢先生尚為此言,在學生一發可知。
5.出自《訄書·學變》王符之為《潛夫論》也,仲長統之造《昌言》也,崔實之述《政論》也,皆辨章功實,而深嫉浮淫靡靡,比于《五蠹》。
13.
指繪畫;雕刻。
1.出自《夢溪筆談·書畫》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
2.出自《核舟記》通計一舟,為人五。
14.
吟唱;演奏。
1.出自《報孫會宗書》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
2.出自《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15.
栽種,種植。
1.出自《詩·大雅·公劉》度其隰原,徹田為糧。
2.出自《戰國策·東周策》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
16.
精選;選擇。
1.出自《周禮·天官·世婦》帥女宮而濯溉,為齍盛。
17.
穿,著。
1.出自《周書·宣帝紀》好令京城少年為婦人服飾,入殿歌舞,與后宮觀之。
2.出自《契丹策》虜乘其隙也,連破州邑,遂越魏犯澶,百姓騷然。天子為戎衣濟河,而虜之謀臣射死,兵遂解去。
18.
求取。
1.出自《韓非子·存韓》非之來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為重於韓也。
2.出自《諸子新箋·韓非子一》為,猶求也。
3.出自《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公少長閭巷,能自感發,強志力學為進士,一出遂收其科。
19.
賜與;給與。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將為臧紇田。
2.出自《荀子·富國》冬日則為之饘粥,夏日則與之瓜麮。
3.出自《譚意哥傳》意再拜曰:“某,微品也。而公為之名字,榮逾萬金之賜?!?/p>
4.出自《聊齋志異·羅剎海市》乃賜八尺珊瑚一樹,龍腦香一帖,明珠百顆,八寳嵌金合一雙,為作嫁資。
20.
有。
1.出自《易·夬》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2.出自《群經平議·周易一》為咎,猶有咎也……為可訓有,有咎而曰為咎,亦猶有閑而曰為閑也。
3.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
4.出自《論衡·藝增》太平之世,家為君子,人有禮儀,父不失禮,子不廢行。
5.出自《道州文宣王廟碑》俾是荒服,移為闕里。
21.
充當;擔任。
1.出自《書·微子》我罔為臣仆。
2.出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游。
3.出自《題菊花》詩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4.出自《扶風傳信錄》﹝女﹞自言宋時宮嬪,生時為宮監,相與有情,而不諧夫婦,閱今七百年,特來了此宿緣。
5.出自《集外集·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2.
當作。
1.出自《墨子·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
2.出自《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昔僧徒一萬八千,今漸減少,并學大乘,寂定為業。
3.出自《西湖佳話·梅嶼恨跡》馮婦無可奈何,只得借游西湖為名,請了楊夫人、小六娘到船。
23.
用;使用。
1.出自《禮記·郊特牲》帝牛不吉,以為稷牛。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莊公通焉,驟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為崔子,其無冠乎?”
3.出自《再奏乞蔣偕轉官知原州》若原州一面鎮靜,則本路只御捍西北一路,易為兵力。
24.
變成。
1.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2.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3.出自《抱樸子·遐覽》含笑即為婦人,蹙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成林木。
4.出自《歸田瑣記·建陽二寶》﹝連環竹圈﹞欲析為二,須藏於衣底,得暖氣則分;欲合為一,亦於衣底連之。
5.出自《火災·被忘卻的》他立刻感覺他們兩個有故示驕傲的意思,便從揣想轉而為憤怒。
25.
長成;成熟;成長。
1.出自《國語·晉語四》黍不為黍,不能蕃廡。
2.出自《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3.出自《春秋繁露·五行順逆》恩及草木,則樹木華美,而朱草生;恩及鱗蟲,則魚大為。
4.出自《史記·天官書》西北,戎菽為,小雨,趣兵。
26.
算是;算作。見《評高郵王氏四種·施訓不合》。
1.出自《詩·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2.出自《左傳·成公二年》今二子者,君生則縱其惑,死又益其侈,是棄君於惡也,何臣之為?
3.出自《與崔群書》仆自少至今,從事于往還朋友間一十七年矣,日月不為不久。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小二道:“﹝焦大郎﹞有便有些產業,也不為十分富厚?!?/p>
5.出自《明夷待訪錄·原君》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
27.
是。
1.出自《左傳·宣公三年》余為伯倏,余,而祖也。
2.出自《說苑·辨物》其在鳥則雄為陽,雌為陰。
3.出自《醉花間》詞風搖玉佩清,今夕為何夕。
4.出自《聊齋志異·青鳳》叟指婦云:“此為老荊?!?/p>
5.出自《橫斷中原》兗州為戰國時代古城。
28.
如同;好像。
1.出自《呂氏春秋·慎人》道得于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2.出自《閨情》詩寄松為女蘿,依水如浮萍。
3.出自《移齊文》為風為火,殪彼蒙沖;如霆如雷,擊其舟艦。
4.出自《有懷臺州鄭十八司戶》詩昔如水上鷗,今為罝中兔。
29.
歸于;屬于。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代、上黨不戰而已為秦矣。
2.出自《漢書·項籍傳》三年,羽數擊絕漢甬道,漢王食乏,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
3.出自《進士策問》及七君而天下為秦。使天下為秦者,商君也。
30.
使;致使。
1.出自《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2.出自《國語·魯語上》其為后世昭前之令聞也,使長監於世。
3.出自《詠懷》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
4.出自《新唐書·吳兢傳》芟刈股肱,獨任胸臆,可為寒心。
31.
緣故。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上》其好士則同,其所以好士之為則異。
32.
在比較句中作謂語動詞。含有“最”、“更”的意思。后面形容詞多為單音節。
1.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2.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變異為眾,莫若日蝕大。
3.出自《李賀小傳》所與游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為密。
4.出自《夢溪筆談·官政一》荒政之施,莫此為大。
5.出自《墳·堅壁清野主義》誰能說“有傷風化”情事,比高門大族為多呢?
33.
猴子。
1.出自《墨子·經說上》身處、志往,存亡也?;簟椋怨室?。賈、宜,貴賤也。
2.出自《墨子·經說下》為麋(同名)俱斗,不俱二。
3.出自《訄書·原人》其肖人形也,若禺與為也。
34.
副詞。猶將。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夫民,生厚而利用,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
3.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剪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笔蓟试唬骸盀槁爩④娪嫸?。”
4.出自《三國志·魏志·張邈傳》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諸將,吾為在術圍中。
35.
副詞。猶豈。
1.出自《宋書·王微傳》長以太散為和羹,弟為不見之邪?
36.
介詞。被。
1.出自《左傳·襄公十年》戰而不克,為諸侯笑。
2.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3.出自《兼道攜古墨來感作此》詩汗青得失更誰論,尤物競為人寳愛。
4.出自《霜痕·紀夢》她并沒為這秋日的風景引動。
37.
介詞。猶相。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五》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
2.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犀首與張壽為怨,陳需新入,不善犀首,因使人微殺張壽。
3.出自《送鄭尚書序》大府與之為讓,至一再,乃敢改服,以賓主見。
4.出自《梅花嶺記》吾誓與城為殉。
38.
介詞。猶于。在。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十》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2.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適當世明主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處。
3.出自《長恨歌傳》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且結良緣?;驗樘?,或為人,決再相見,好合如舊。
39.
連詞。如果。
1.出自《國語·晉語八》為此行也,荊敗我,諸侯必叛之。
2.出自《列子·說符》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
3.出自《說苑·君道》齊桓公問于寧戚曰:“管子今年老矣。為棄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職,百姓疾怨,國多盜賊?!?/p>
40.
連詞。與;和。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
2.出自《漢書·匈奴傳下》屠耆單于使日逐王先賢撣兄右奧鞬王為烏借都尉各二萬騎,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
3.出自《永明樂》詩長為南山固,永與朝日明。
4.出自《流紅記》吾為佑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41.
連詞。則,就。
1.出自《左傳·隱公四年》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於石子。石子曰:“王覲為可?!?/p>
2.出自《莊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42.
連詞。表選擇。猶言還是,或者。
1.出自《后漢書·卓茂傳》人嘗有言部亭長受其米肉遺者,茂辟左右問之曰:“亭長為從汝求乎?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
2.出自《景德傳燈錄·南岳懷讓禪師》汝學坐禪,為學坐佛?
43.
助詞。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詰。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七年》親逐而君,爾父為厲。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
2.出自《三國志·吳志·太史慈傳》君為郡敗吾章,已得如意,欲復亡為?
3.出自《〈鬼火〉後》既云血化,安有鬼為?
4.出自《五無論》且人之在斯世也,若局形氣以為言,清浄染污,從吾志耳,安用效忠孝於宇宙目的為?
44.
助詞。表感嘆。
1.出自《論語·子張》叔孫、武孫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
2.出自《史記·衛康叔世家》子路入,及門,公孫敢闔門,曰:“毋入為也!”
45.
助詞。與“之”相配合。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
1.出自《孟子·告子上》惟弈秋之為聽。
2.出自《人物志·材能》夫能之為言,已定之稱。
3.出自《與孟東野書》各以事牽,不可合并,其於人人,非足下之為見,而日與之處,足下知吾心樂否也!
46.
助詞。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單音副詞后,加強語氣。
1.出自《漢書·王吉傳》﹝王吉﹞皆好車馬衣服,其自奉養極為鮮明,而亡金銀錦繡之物。
2.出自《醉翁談錄·憲召王剛中花判》王剛中見其詩,甚為稱賞。
3.出自《歸田瑣記·閩蠻互稱》最為痛快,近人無以難之。
4.出自《丁跛公》那些對他開玩笑的人,范圍是頗為寬廣的。
47.
助詞。附于某些單音形容詞后,構成表示程度、范圍的副詞。
1.出自《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
2.出自《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失者片時,得者千古,真不大為得計乎?
3.出自《客座雜憶》陳大為驚異,謂戀愛為當事雙方之自愿,局外人何能擔保?
48.
姓。漢有南郡太守爲昆,見《廣韻·平支》引漢應劭《風俗通》。
1.梵語的譯音。僧尼五衣之一。為一種覆肩掩腋衣。
1.出家的佛教徒。
1.佛寺。
1.僧人的住所。
2.指寺院。
1.僧寺。
1.佛教的歷史。
1.蠑螈的別名。
1.比喻強者并吞弱者。
1.長蛇封豕。比喻貪殘害人者。語出《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晉杜預注"言吳貪害如蛇豕。"
1.亦作"蚮市"。
2.傳說中鮫人的市集。
1.形容彎曲起伏之狀。
1.喻小害能壞大事。
1.如蛇狀的一種書法。
1.蛇與鼠。
2.喻失意者。
1.蛇床的別稱。
1.猶蛇足。
1.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稱。亦泛指毒害人的東西。
1.如蛇之倒退而行。常用以喻險地難行。
1.蛇脫下的皮。筒狀﹐半透明﹐可入藥。
1.《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后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1.如蛇之蜿蜒。
1.草名??芍紊叨?。
1.綿延曲折貌。
2.從容自得貌。
1.蛇身的花紋。
1.神話中的山名。
1.比喻眾人沒有首領﹐就不能有所動作﹐做不成事情。
1.蛇的唾液。
1.亦作"蛇銜"。
2.即蛇含。
3.謂蛇銜珠報恩。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隋侯之珠"漢高誘注"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后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
1.即蛇銜。
1.謂野獸出沒的地方。
1.蛇與蝎子。比喻可怖的事物或狠毒的人。
1.蛇蝎心﹐菩薩嘴。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心口不一。
1.亦作"蚮行"。
2.像蛇一樣伏地爬行。
3.像蛇一樣蜿蜒曲折地前進。
1.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1.形容膽小謹慎。
1.亦作"蚮形"。
2.如蛇曲折延長的形狀。
1.禮花的一種。
1.泛指蛇類。
1.蛇為妖孽。
1.治蛇咬傷的藥。
1.亦作"蛇醫"。
2.蠑螈的別名。
3.指專治蛇咬傷的醫生。
1.即蛇舅母。
1.蛇與蜥蜴。泛指毒蟲。
1.蛇與蚯蚓。
2.比喻書寫的文字。
1.蛇頸之紋。
1.比喻蜿蜒的字跡。
1.見"蛇影杯弓"。
1.把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了蛇『應劭《風俗通.怪神》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稌x書.樂廣傳》也有類似的記述◇用"蛇影杯弓"形容因疑慮而引起恐懼。
1.鰻鱺魚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鰻鱺魚》。
1.蛇與蜮。比喻禍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