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鹽漬魚;干魚。
1.出自《史記·貨殖列傳》鮐??千斤,鯫千石,鮑千鈞。
2.出自《七諫?沈江》聯(lián)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2.
鹽漬,腌制。
1.出自《釋名·釋飲食》鮑魚,鮑,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
2.出自《品魚·下品·鳙》詩精華在一首,烹鮮可侔??,除此不足食,鮑之售村墅。
3.出自《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沿海拾蟶,鮮者鮑之,不能鮑者干之。
3.
鰒魚的別名。即石決明。腹足綱軟體動物。貝殼堅厚,可入藥,我國沿海均產(chǎn),為海味珍品。
1.出自《古文苑·揚雄〈蜀都賦〉》江東鮐鮑,隴西牛羊。
2.出自《江鄰幾雜志》鰒魚,今之牡礪……又讀如鮑,非亂臭者也。
4.
通“鞄”。古代鞣治皮革的工人。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
2.出自《墨子·非儒下》然則今之鮑、函、車、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
5.
姓。春秋齊有鮑叔。見《左傳·莊公九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鮑氏,姒姓。……或云夏禹之后有鮑叔仕齊,食采於鮑,因以為氏。……又俟力氏改為鮑,虜姓也。望出上黨、東海。
1.閉口翹舌。形容因驚訝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1.形容不敢講話。
1.猶言閉口不言。
1.鉗和髠。古代束頸﹑剃發(fā)之刑。
1.鉗制約束。
1.漢蓄水工程名。在今河南省鄧州市南『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主持下所筑。累石為堤﹐旁開六石門以調(diào)節(jié)水勢﹐溉田達三萬頃。東漢光武帝時杜詩為南陽太守﹐征集民工﹐復加疏浚﹐大為民便◇代屢有興廢。
1.謂統(tǒng)治的羅網(wǎng)。
1.把木條橫于馬口﹐使不出聲。
1.束頸縛手的刑具。
1.髠鉗為奴者。
1.妄語貌。
1.傳說中的善御馬者。一說為得道之人。
1.鉗制堵塞。
1.以鐵制刑具束頸游街。
1.控制約束。
1.亦作"鉗鏁"。
2.舊時小兒的金屬首飾。
3.古代兩種刑具。用以束頸﹑鎖身。
1.見"鉗鎖"。
1.古代束頸的刑具。
1.被施鉗刑而為徒眾的人。
1.猶刑獄。
1.兩路兵力同時對敵人的兩側(cè)進行縱深攻擊。
1.堵塞言路﹐禁絕議論。
1.古刑法名。以鐵束頸﹐著以赤衣。
1.猶鉗梏。
1.指受鉗刑者。
即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皇帝。廟號高宗,年號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碩寶親王。即位后繼續(xù)用兵平定準噶爾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亂,并在新疆設伊犁將軍,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時編成《四庫全書》,但屢興文字獄。曾六次南巡,揮霍浪費◇期任用權(quán)臣和b1336十年,貪污腐敗風氣盛行。1796年b134N桓皇太子(嘉慶帝),自稱太上皇帝。
1.方言。謂受人哄騙﹐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1.急速。
1.損壞。
1.猶滅亡。
1.按摩。《急就篇》卷三"沐浴揵搣寡合同。"見《說文解字.手部》"揵"字注。一說謂剃拔眉發(fā)。顏師古注"揵搣,謂k拔眉發(fā)也。蓋去其不整齊者。"
1.猶剪滅。
1.剪除,討伐。
1.即毽子。
1.比喻小才。
1.銜枚之軍。
1.探測。
1.猶夾擊。
1.箝口結(jié)舌。謂閉口不敢發(fā)表言論。
1.閉口。謂不言或不敢言。
1.口不敢言﹐邪目而視。謂敢怒而不敢言。
1.閉口不敢發(fā)表言論。
1.馬嚼子與馬絡頭。比喻控制約束。
1.控制;約束。
1.猶箝勒。比喻控制約束。
1.以箝銜馬口使之不能食粟。箝馬而秣﹐是被圍困者向敵方顯示有積蓄﹑能固守的一種偽裝。
1.閉口不言。
1.探求。
1.控制阻遏。
1.殘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