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埋葬死人之后筑起的土堆。
2.
名詞
(Fén)姓。
1.
亦作“坆”。亦作“隫”。
2.
墓之封土隆起者。后泛指墳墓。
1.出自《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2.出自《過陳琳墓》詩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3.出自《岳鄂王墓》詩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4.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四五歲時,還曾回到黃羅集鄉下去那個墳前磕過頭。
3.
筑墳。
1.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壙於丁巳,墳於九月辛酉,窆於丁卯。
4.
大。參見“墳燭”、“墳首”、“墳倉”。
1.出自《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2.出自《詩·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3.出自《韓非子·八奸》其於德施也,縱禁財,發墳倉。
5.
順從貌。
1.出自《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
6.
劃分。
1.出自《楚辭·天問》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7.
三墳的簡稱。亦以泛稱古代的典籍。
1.出自《〈蘅花館詩錄〉自序》余足不出里巷,目不睹邱墳,所與交接者,又絕少當今通人名士,方弇鄙自愧,何敢言詩?
2.出自《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顯允陸生,於今尠儔。振鱗南海,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
8.
姓。見《新編千家姓·習慣用姓》。
9.
堤岸;水邊高地。
1.出自《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2.出自《楚辭·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3.出自《西陵遇風獻康樂》詩零雨潤墳澤,落雪灑林丘。
1.周代貴族祭祀時所戴的皮弁。
1.見"周遍"。
1.亦作"周徧"。
2.普遍;遍及。
3.周全,全面。
1.物理學名詞。交流電的變化或電磁波的振蕩從一點開始完成一個過程再到這一點,叫一個周波。簡稱周。
1.星名。象征太平昌盛的瑞星。
2.星名。象征災兇的客星。
1.寬大;弘大。
1.遍布。
1.亦作"周材"。
2.濟世之才。
3.指有濟世之才的人。
1.見"周才"。
1.周密地掩藏。
1.周代的賦稅法。
1.即周成王。
1.古代天子之城。周圍城垣回繞不缺,與"軒城"對稱。
1.見"周期"。
1.古時的護城河。
1.曲折綿延。施,延。
2.乘車馬繞行。
1.周代的尺度。
1.庭除,階下。
1.周室的儲君。
1.遍傳。
昆劇演員。江蘇蘇州人。九歲入蘇州昆劇傳習所學藝,演小生。擅演《長生殿》、《牡丹亭》、《十五貫》等劇。曾任浙江昆蘇劇團、浙江昆劇團團長,全國昆劇研究會副會長。
1.四周邊緣。
1.通達。
1.回環錯雜。
1.周到妥當。
1.至親好友。
1.各方面都照顧到,沒有疏漏。
1.大路。
2.周代治國之道。
3.普遍的道理。
4.遍于道路。
元代音韻學家∨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生平不詳。1324年作《中原音韻》,為元代重要曲學著作,按照當時北曲的實際用韻,建立了新的韻部,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1.周代的典章制度。
2.指《尚書.周書》。
1.指周代傳國的九鼎。
2.春秋時楚莊王覬覦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周境,遂問定王使臣周鼎之大小﹑輕重。事見《左傳.宣公三年》◇因以"周鼎"借指國家政權。
3.比喻寶器。
4.古星名。屬后發座。
1.全部平定。
1.親密深厚。
1.圍墻。
周恩來的主要著作集。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共兩卷。1980-1984年出版。收入1926-1975年的著作一百十六篇。
一遍完畢,又從頭開始;循環榮辱自古周而復始。
1.周代的法度﹑禮制。
1.周全方便。
1.謹密防患。
2.四周防護。
1.游獵地區一種用樺木樹皮構筑的輕便可移的屋子。
1.周朝的教化。
1.終生侍奉。
漢奸〓南沅陵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脫離共產黨。曾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參與籌建特務組織復興社。1938年底隨汪精衛投敵,任偽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抗戰勝利后,被判處死刑,后改判無期徒刑。死于獄中。
1.周王室的府庫。
1.循環;反復。
1.周代的法度。
1.周都鎬京。泛指京城。
1.指《尚書.周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篇。
1.回環的樓閣。
1.慎密辯給。
2.接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