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力掐著,抓住。
2.
動詞
把守;控制。
1.
亦作“搤”。
2.
阻塞;攔阻。
1.出自《管子·度地》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
2.出自《宣和遺事》十一日,車駕出幸金兵營,百姓數萬人扼車駕曰:“陛下不可輕出!若出,事不測!”
3.出自《靖海頌言敘》詔發諸路兵討之,而公與今中丞艾公實領其事。夏四月首事,徂秋八月,竟扼賊而殲之。
4.出自《參商》青年激昂的情緒為這熟悉的聲音扼著了。
3.
據守;控制。
1.出自《漢高祖功臣頌》肇謀漢濱,還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師北討。
2.出自《上范希文書》扼其沖塞,絕其牙市,閉之沙漠之外,俟其隙且困則破散之。
3.出自《西楚彭城論》使三王者據全秦之勝,扼全蜀之沖,包南山之塞,窒棧道之陘,終身為西楚蕃衛,則朝貢征發,何求而不可?
4.出自《集外集·斯巴達之魂》斯巴達王黎河尼佗將市民三百,同盟軍數千,扼溫泉門。
4.
量詞。猶束、捆。
1.出自《齊民要術·種紫草》一扼隨以茅結之,四扼為一頭。
5.
通“軛”。
1.出自《莊子·馬蹄》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
6.
通“厄”。苦難。
1.出自《論衡·狀留》沉滯在能自濟,故有不拔之扼。
7.
掐住;握住。
1.出自《西都賦》掎??狡,扼猛噬,脫角挫脰,徒搏獨殺。
2.出自《漢書·李陵傳》臣所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
3.出自《青春之歌》一個枯瘦的手扼了一下許寧的喉嚨。
1.顛狂﹐精神失常貌。
1.佛教語。謂惡業的妨礙和煩惱。
1.瘴氣。障﹐通"瘴"。
1.亦作"障恡"。
2.圍堤占奪水面并加守護。
1.見"障吝"。
1.揚袖遮日。
1.折扇的別稱。古人常用以遮蔽面孔﹐故稱。
1.帷幕。
1.佛教語。煩惱苦難。
1.亦作"障腦"。
2.佛教語。煩惱。
1.見"障惱"。
1.垂于馬腹兩側﹐用于遮擋塵土的東西。
1.即屏風。
1.即瘴氣。障﹐通"瘴"。
1.佛教語。由惡業污染而產生的煩惱。
1.遮蔽日光。
2.用以遮蔽日光的墻壁。
1.阻塞不通。
2.指使阻塞不通的障礙物。
1.長柄扇。帝王儀仗之一。又稱長扇﹑掌扇。
1.漳水和澨水。障﹐通"漳"。
1.邊塞上的烽火臺。隧﹐通"燧"。
1.阻塞的河道。
1.佛教語。惡業與煩惱。
1.以袖遮面。借指美女。
1.遮蔽或轉移別人視線使看不清真相的手法。
1.佛教語。猶罪業。
1.阻礙。
1.遮蔽。
2.指物體表面蒙上的灰塵等物。
3.白翳。
4.泛指遮蔽視線之物。
1.阻擋。
1.陂塘。
1.幛子。上面題有文字或畫有圖畫的整幅綢布。
2.用蘆葦﹑秫秸等編成的或利用成行的樹木做成的屏障。
1.山外。
1.即瘴癘,南方濕熱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
1.即瘴氣,南方山林間散發的濕熱空氣。從前認為是導致瘴癘的原因。
1.險峻的山嶺。
1.遮蔽。
1.幛上的題詞。
1.舊時作為慶吊禮物用的整幅布帛,題字或綴字于上以懸之。
1.花名。
1.瘴氣毒霧。
1.猶瘴氣。
1.指南方海域。
2.指南方有瘴氣之地。
1.見"瘴癘"。
瘴氣所致的疾病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還|寄命瘴癘之地。
1.舊指南方少數民族。
1.芒茅黃枯時節之瘴癘。
1.指瘴氣。
1.指南部﹑西南部地區山林間濕熱蒸發能致病之氣。
1.因瘴癘患病的氣色。
2.指南方瘴癘地的霧氣。
1.指蒸熱的瘴氣。
1.光亮能照明車輛的寶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