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用泥土、磚石等筑成的掩蔽物。
1.
亦作“垜”。
2.
箭靶。
1.出自《游仙窟》張郎太貪生,一箭射兩垛。
2.出自《堅瓠六集·譏射不中》唐宋國公蕭瑀,不能射。太宗命射,俱不著垛。
3.
用泥糊或塑造。
1.出自《紅樓夢》象你上回買的那柳枝兒編的小籃子,竹子根兒挖的香盒兒,膠泥垛的風爐子兒,就好了。
4.
墻或某些建筑物的突出部位。
1.出自《說文·土部》垛,門堂孰也。
2.出自《筑城申文》卑職帶同里遞人等,再行丈視,周圍計九百丈,筑砌高一丈七尺,垛高五尺,共二丈二尺。
3.出自《花月痕》謖如暗處覷得親切,從馬上颼的一聲響,狗頭從垛上落下地來。
4.出自《花城》只有城垛上枯黃的、厚密的衰草,象征著它的久遠的歷史。
1.蒙面的羅﹑紗等。
1.每一方面;每個地方。
1.謂對事物作多方面的觀察。
1.各方面都應付得好。形容為人圓滑。
1.見"面面俱到"。
1.謂各方面都照顧到,十分周全。亦指雖照顧到各方面,但重點不突出。
1.同"面面俱到"。
1.方言。表面上。
1.見"面面相覷"。
1.同"面面相覷"。
1.見"面面相覷"。
1.同"面面相覷"。
1.相視無言。形容因緊張或驚懼而束手無策之狀。
1.見"面面俱到"。
1.當面告語。
2.當面任命。
1.見"面沒羅"。
1.見"面沒羅"。
1.當面謀劃。
1.樹名。即桄榔。
①相貌面目可憎。②事物的外在狀況;表面面目一新|廬山真面目。③面子;臉面沒有面目見老朋友。
1.面孔變得完全不是原來的樣子。
2.形容事物變化很大。
1.謂改變原樣,呈現(xiàn)新貌。
1.面帛。
2.指婦女蒙面的羅﹑紗等。
3.引申為假面具﹐偽裝。
1.指登基當皇帝。封建社會帝王面南朝北設座,故稱。
1.羞澀,不老練。
1.面部創(chuàng)傷的褊。
1.洗臉盆。
2.方言。臉盤兒。
1.面孔;臉的輪廓。
1.病名。因受風熱而生的面部瘡皰。
1.洗臉盆。
1.非真誠相交的友朋。
1.謂非真誠相交的朋友。
1.已煮好而未加作料的面條。
1.臉上的皮膚。也指臉。
2.臉色。指臉上的表情。
3.面子;情面。
4.比喻假相,偽裝。
5.指羞恥的心理。易害羞叫面皮薄,不易害羞叫面皮厚。
1.亦作"麫片兒"。
2.食品名。用面粉做成的薄片。
1.亦作"面鋪"。
2.即面店。
1.當面欺誣。
1.亦作"面起餅"。
2.面粉發(fā)酵后制成的餅。
1.當面洽商。
1.(書畫)封面上的題簽。
1.臉的前部。
2.面對著的地方。
1.《書.周官》"不學墻面,蒞事惟煩。"孔傳"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臨政事必煩。"孔穎達疏"人而不學,如面向墻無所睹見,以此臨事,則惟煩亂不能治理。"后因以"面墻"比喻不學而識見淺薄。
2.謂靜心修養(yǎng)。
1.指面對墻壁而立,一無所見。比喻不學習。
1.當面譏誚。
1.猶情面。私人間的情分和面子。
1.當面詳談。
1.即焰口。佛經(jīng)中的餓鬼名。其形枯廲,咽細如針,口吐火焰,面上火然,故稱。佛典相傳為觀音的化身。
1.佛經(jīng)中謂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化身。
1.猶面熟。
1.謂向四方祈禱,以求消除殃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