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見“蝌蚪”。蛙、蟾蜍或鯢、蠑螈等兩棲動物的幼體,黑色,橢圓形,像小魚,有鰓和尾巴。生活在水中,用尾巴運動,逐漸發育生出四肢。蛙、蟾蜍的蝌蚪在發育中尾巴逐漸變短而消失。
1.
見“蝌蚪”。蛙或蟾蜍的幼蟲。
1.出自《南史·文學傳·卞彬》蝌斗唯唯,群浮暗水。
2.出自《本草綱目·蟲四·蝌蚪》蝌蚪生水中,蝦蟆,青蛙之子也……蝌蚪狀如河豚,頭圓,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無足,稍大則足生尾脫。
3.出自《點絳唇·夜宿臨洺驛》詞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
2.
見“蝌蚪”。指蝌蚪書。參見“蝌蚪書”。
1.出自《鳳翔八觀·石鼓歌》憶昔周宣歌《鴻雁》,當時籀史變蝌蚪。
2.出自《懷詹國遠》詩蝌蚪殘書補未全,齋居一榻坐來穿。
3.出自《古史鉤沉論二》孔壁既彰,蝌斗煌煌,匪籀而倉,蓋憲章者文武,而匪憲章宣王,史之小罪三。
3.
通“陡”。參見“蚪峰”。陡峭的山峰。
1.出自《書影》陳約之《望太行詩》云:“……蚪峰全蔽日,鳥道半臨關。”又皇甫子循《太行道》云:“……蚪峰千仞跨海外,鳥道百折盤云間。”
1.謂以風花雪月等自然景物為題材作詩詞。今多貶稱作品只談風月而逃避現實。
2.謂吟玩風月。形容心情閑適灑脫。
1.見"吟風弄月"。
1.作詩。亦謂作詩諷刺。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
3.借指詩歌。
1.吟詠歌唱。
1.詩人的精神。
2.指詩人的瘦骨。
1.吟詠觀賞。
1.寫詩的筆。
1.吼叫。
1.猶言吟風弄月。
1.作詩的情懷。
1.詩稿。如宋吳龍翰有《古梅吟穢》六卷,元胡天游有《傲軒吟穢》一卷,明汪廣洋有《鳳池吟穢》十卷。
1.詩人的靈魂。
2.指詩人的夢魂。
3.詩情;詩思。
1.詩集。元朱晞顏撰《鯨背吟集》一卷。
1.詩人的肩膀。因吟詩時聳動肩膀,故云。
1.亦作"吟箋"。
2.詩稿。
3.指寫詩用的紙。
1.鳴叫的蟬。
1.鳴叫。
2.指有節奏的叫賣聲。
3.指模仿叫賣聲的口技。
1.詩冊;詩稿。
1.吟哦玩味。
1.詩人。
1.吟詠誦讀。
1.謂說話含混不清。
1.作詩的才力。
1.詩人的鄰居。
1.吟詩論道。
1.詩壇;詩社。
1.鳴叫。
2.指有節奏的響聲。
1.指詩人的視野。
1.彈奏古琴的指法。左手按弦,往復移動,使發顫聲。小曰吟,大曰猱。
1.善鳴的鳥。
1.吟唱;吟詠。
1.寫作詩詞;推敲詩句。
2.有節奏地誦讀。
1.吟哦;吟誦。
1.裝詩箋的小箱。
1.詩情;詩興。
1.蟋蟀的別名。
2.鳴叫著的蟋蟀。
1.見"吟蛩"。
1.詩僧。
1.吟詠欣賞。
1.詩社。
1.呻吟。因苦痛而發出哼聲。
2.吟詠;推敲詩句。
1.吟詩之聲。
1.作詩。
2.吟誦詩歌。
1.詩人的硯。
1.詩人。
1.泛指讀書。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
1.謳吟歌誦。
1.詩人作詩時的臥榻。
1.詩壇;詩人聚會之處。
1.見"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