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褦襶”。〈書〉不懂事;不曉事。
1.
見“褦襶”。愚蠢無能;不懂事。
1.出自《吳下方言考·褦襶》褦襶,不能事而笨也,吳諺呼笨人為褦襶。
2.
見“褦襶”。夏天遮日的涼笠。
1.出自《西溪叢語》據《炙轂子》云,褦襶,笠子也。
2.出自《證俗文》褦襶,《潛確類書》:即今暑月所戴涼笠,以青繒綴其襝,而蔽日者也。
3.
見“褦襶”。謂炎暑戴笠。
1.出自《夏日》詩赤日黃塵褦襶忙,放翁湖上獨相羊。
2.出自《節俠記·俠晤》褦襶訪蘭英,下馬炎威失。
3.出自《致姚衡堂書》既而思之,成之於某何加?不成於某何損?何必觸暑褦襶以冀必行,故趑趄者月余。
4.
見“褦襶”。愚蠢無能;不懂事。
1.出自《吳下方言考·褦襶》褦襶,不能事而笨也,吳諺呼笨人為褦襶。
5.
見“褦襶”。形容癡迷失態之狀。
1.出自《水滸記·剽劫》把青蚨幾貫易縹清,酩酊何辭褦襶行。
6.
見“褦襶”。衣服粗厚臃腫貌。
1.出自《雨中寒甚再疊前韻》春衣褦襶還如鐵,島樹槎椰轉似金。
2.出自《客窗閑話續集·悟知子》猝有一道人來,著折角巾,褦襶不堪。
3.出自《證俗文》今俗所謂褦襶者,為其不俏醋也,褒衣大袖不合時尚,亦為褦襶。
7.
見“褦襶”。引申為累贅。
1.出自《蕙風詞話》詞過經意,其蔽也斧琢;過不經意,其蔽也褦襶。
語出《三國志·┪骸ね豸喲》蔡邕聽說王粲來訪,急忙出迎,把鞋子都穿倒了。形容熱情接待賓客倒屣相迎。
1.謂江水傾峽而出。
2.比喻文章氣勢磅礴。
1.比喻文筆酣暢,氣勢磅礴。
1.批轉發下。
2.躺下。
3.仆倒;跌倒。
1.見"倒懸"。
1.舊時官府把催征錢糧的串票全數發出叫做"倒箱"。
1.顛倒錯亂,胡思亂想。
1.謂從上向下傾瀉。
1.見"倒屣"。
1.一種篆書書體名。
1.謂心甘情愿。
1.走回頭路。
2.做事違反常規或違背情理。
1.做事違反常規或違背情理。語本《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司馬貞索隱"譬如人行,前途尚遠,而日勢已莫,其在顛倒疾行,逆理施事,何得責吾順理乎!"
做事違反常理或規律他們當道之時,得意忘形,倒行逆施,終于難免垮臺。
1.掉換休假日。即調休。
1.方言。也許。
1.顛倒次序。
1.文學創作的一種描述手法。把后發生的情節或結局提到前面來敘述。
1.正房后面的廊屋。
1.亦作"倒縣"。
2.指人頭腳倒置地或物上下倒置地懸掛著。
3.指把人或物倒掛起來。
4.亦以人之倒掛比喻處境極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掛比喻極其貧困。
5.鳥名‘號蟲的別稱。也叫鹖旦。
1.作舊體詩詞時為了押韻的需要而將組成復音詞的兩個字顛倒使用,稱為倒押韻。如唐韓愈《答張徹詩》"碧流滴瓏玲"﹑《孟生詩》"應對多差參",即因押韻而倒用"玲瓏"為"瓏玲"﹑"參差"為"差參"。
1.指吃東西咀嚼時牙齒感到不舒服。
1.反話,假話。
1.向后倒跌。偃,仰倒。
1.掉換查驗。
1.方言。仰面向后跌倒。
1.氣塞咽喉。形容因受頂撞﹑受窘﹑生氣,而一時無從應付的樣子。
1.亦作"倒拽"。
2.倒拖;倒拉。
1.玩具名。又稱步步登﹑不不登﹑撲撲噔﹑響葫蘆。用口吹吸能發出聲響。
1.天花患者瘡毒外發時身上臉上長的皰疹。
1.《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孔穎達疏"群臣當以失晩,復恐后期,故于東方未明之時,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顛倒著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謂忙于公務。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熱情迎客。
1.顛倒因果關系,把原因說成結果。
1.亦作"倒景"。
2.指天上最高處,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而于其處下視日月,其影皆倒,故稱天上最高的地方為"倒影"。
3.夕陽返照。
4.泛指日光。
5.物體倒映于水中。 6.水中倒立的影子。
1.指物象倒過來映現在水中。
1.《舊唐書.段秀實傳》"及韓昮追駕,秀實以為宗社之危,期于頃刻,乃使人走諭靈岳,竊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農印印符以追兵。昮至駱驛得符,軍人亦莫辯其印文,惶遽而回。"后以"倒用司農印"比喻在非常情況下善于應變。
1.見"倒字"。
1.謂顛倒句子中詞語的順序,以加強語意。
2.古書中反其意而用的詞語。
1.方言。謂做月工。
1.嘲笑戲弄。
1.譏笑戲弄。
1.謂譏笑和嫌疑。
1.譏笑。
1.欺侮淆惑。嗤,通"蚩"。
1.嗤笑驚訝。
1.丑美。嗤,通"媸"。
1.譏笑指摘。
1.用鼻子吭氣,表示看不起。
1.癡呆,愚笨。嗤,通"蚩"。
①美丑不辨媸妍。②好壞;賢愚不分媸妍。③高下一爭媸妍而后罷。
1.謂執筆為文﹐鋪陳翰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