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來弄松土地和除草的農具。
2.
動詞
用鋤頭松土除草。
3.
動詞
鏟除;消滅。
1.
松土和除草用的農具。
1.出自《尚書大傳》耰鋤已藏,祈樂已入,歲事已畢,余子皆入學。
2.出自《歸園田居》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出自《創業史》〔郭二老漢〕來到這蛤蟆灘落腳,只帶著一些木把被手磨細了的小農具:鋤、?頭和鐵鍬。
2.
用鋤松土除草。
1.出自《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2.出自《聞里謠效古歌》只鋤弟耨妻在機,夜犬不吠開蓬扉。
3.出自《李有才板話》你去受訓,人家大家給你把苗鋤出來,如今秀了一半穗了,你也不鋤二遍,草比苗還高。
3.
鏟除;消滅。
1.出自《子華子·孔子贈》明旌善類,而誅鋤丑厲者,法之正也。
2.出自《原道》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3.出自《浣紗記·死忠》鋤強楚的英雄兇狠,削荊城的事業功勛。
4.出自《鐘萬財起家》訓練自衛軍,加緊鋤漢奸。
4.
亦作“耝”。亦作“艻”。
1.方言〓南﹑湖北等地沿江沿湖地帶圍繞田地﹑房屋修建的矮墻。
1.女子的美德。
1.美女。
1.猶掾史。古代分曹治事,故稱。
1.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稱。
1.官名『以后中央及各州縣皆置掾史,分曹治事。多由長官自行辟舉。唐宋以后,掾史之名漸移于胥吏。
1.佐治的官吏『代自三公至郡縣,都有掾屬。人員由主官自選,不由朝廷任命。魏晉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1.佐助的官吏。
1.情愿﹐樂意。
1.佛教語。謂菩薩的誓愿,欲盡度眾生于彼岸,故以船喻。
1.謂執法恭謹。
1.猶甘愿。心甘情愿。
1.恭謹。
1.謂愿望成為事實。
1.佛教語。謂佛菩薩等普度一切眾生的弘愿﹐似海無涯。
1.樸實廉潔。
1.質樸恭謹。
1.誠摯。
1.佛教語。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
2.泛指意愿之力。
1.樸實誠摯。
1.樸實善良之民。
1.樸實敏悟。
1.見"愿樸"
質樸誠篤愿愨則易使|韶故名郡,士多愿愨。
1.寫明志愿的文書。
1.仰慕思念。
1.樸實恭順。
1.謂許愿的對象。指上帝﹑神仙。
1.祝愿稱道。
1.對神佛有所祈求時許下的酬謝諾言。
1.思念殷切貌。
1.情愿。
2.希望(發生某種情況)。
1.志愿,欲念。
1.謂希望得到大治。
1.謂矢適中其所射。
1.表明志愿的呈文。
1.裹頭的巾幘。
1.助詞。用于句首。
1.戴在手臂上的環形裝飾品。
1.見"約敕"。
1.措詞卑約。
1.邀約合縱。戰國時齊楚等國聯合抗秦稱合縱。
2.引申為締結盟約。
西亞國家。西南一角臨紅海的亞喀巴灣。面積962萬平方千米。人口4139萬(1995年)。首都安曼。氣候干熱,全境絕大部分為沙漠。經濟支柱為僑匯、轉口貿易和旅游。磷酸鹽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西亞重要內流河。源于黎巴嫩同敘利亞之間的山地,注入死海。長360千米。多急流險灘,富水力和灌溉之利,建有水電站。
1.鄉村。
1.粗略估計。
1.事先商定。
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認定的大家在推行簡體字的過程中,都比較熟悉約定俗成”的道理。
1.估計;衡量。
1.謂約束以法。
2.簡省法令。
3.憲法制定前,暫行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如辛亥革命后所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亦指政治集團在奪取政權過程中制定的政策或法律。如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公布的約法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