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瘬”。
2.
身體內壁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不適之感。亦泛指充塞難受的感覺。
1.出自《素問·平人氣象論》﹝脈﹞盛而緊曰脹。
2.出自《靈樞經·脹論》夫脹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3.出自《論衡·道虛》人或咽氣,氣滿腹脹,不能饜飽。
4.出自《南齊書·虞愿傳》﹝帝﹞食逐夷積多,胸腹痞脹,氣將絕。
5.出自《與米元章書》某食則脹,不食則羸甚。
6.出自《銅墻鐵壁》半晌,手指頭才會動彈,血一流通,就開始發脹。
3.
膨脹,體積變大。
1.出自《晉書·韓友傳》斯須之間,見囊大脹如吹。
2.出自《夜譚隨錄·蘇仲芬》君正如吹脹豬脬,毫無骨力。
4.
一種肉食。
1.出自《酉陽雜俎·酒食》膜、膎、脼、脹、膰,肉也。
1.盲人。
2.樂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
1.舊時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地方。
1.見"蒙頌"。
2.貓的別名。
1.又瞎又聾。喻不明不白的狀態或境界。瞶,通"聵"。
1.糊涂人。
1.即蒙汗藥。一種置人飲食中使之昏倒的藥。
戲曲、小說中常見的一種麻醉性質的東西,能使人失去知覺酒里放有蒙汗藥。
1.用虛偽的手段騙人。
1.混沌貌。
2.謂酒醉貌。
1.廣大無涯。
2.混沌。
1.忠厚。蒙,通"厖"。
1.受教化。
1.迷茫昏暗貌。
用欺詐的手法使人信以為真蒙混過關|蒙混廣大群眾。
1.見"蒙倛"。
1.鳥名。即鷦鷯。
1.復姓。金有蒙括蠻都。見《金史.章宗紀二》。
1.糊里糊涂。
1.指莊周。
1.覆蔽貌;草木茂密貌。
2.草木覆蔽處。
3.猶朦朧。
1.覆蔽貌。
1.凝不清貌。
1.眼睛欲閉又開。形容醉態或睡態。
2.凝,不分明。
1.目不見,耳不聞。喻糊里糊涂。
1.蒙昧淺陋。
1.《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后因以"蒙輪"指沖鋒陷陣。
1.蒙蓋連接;籠罩。
1.猶蒙戎。雜亂。
1.猶茂密。
1.愚暗冒昧。
1.目不明。
1.冒著;迎著。
愚昧,不明事理蒙昧無知|蒙昧落后。
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貶低和抹殺人類理性思維能力,否定科學知識,主張人類社會應回復到原始的蒙昧狀態,因而是一種反理性、反科學的觀點和思潮。
1.用袖子蒙住臉。謂不愿見人。
1.盲人。亦用作自謙之辭。
1.形容早晨天剛發亮。
1.細雨迷茫貌。
1.猶蒙昧。
1.茂密;茂密的草木。
1.遮飾臉面。猶厚顏無恥。
1.遮飾臉面,喪失良心。喻厚顏無恥,忍心害理。
1.幼小無知。
1.蒙朧不明之狀。
1.雨微細迷蒙貌。
1.見"蒙瀎"。
1.迷茫昏暗。
1.覆蓋。
1.遭受災難。語出《易.明夷》"內文明而處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孔穎達疏"以此蒙犯大難,身得保全,惟文王能用之。"
1.(蒙mēng)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