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言。
1.出自《玉篇·言部》譫,之閻切。多言也。
2.出自《書院述事三十韻》時豪侈狂譫,犄角自枝柱。
2.
胡言亂語。參見“譫言”、“譫語”。
1.出自《素問·熱論》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2.出自《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酒黃疸者,或無熱,譫言,小腹滿欲吐,鼻燥。
3.出自《睽車志》虛中恍惚若譫言者曰:“居妻家亦頗樂,偶自瘦耳!”
4.出自《青箱雜記》女病,譫語曰:“且急遣龔慎儀歸國,不然,我即死。”
5.出自《一個女性》病中高熱時的譫語只是一句話:“我們搬了家呀,離開這糞窖!”
6.出自《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他們是繁弦細管的音樂,是富麗燠曖的宮室,是夏日晝光所反映的海水,是酒后模糊的譫語。
7.出自《論裴哀將不可想象》這是一些被悲哀打昏了頭的譫語。
1.翻譯并刻印。
1.翻譯過來的名稱。
1.翻譯的作品。
1.做翻譯工作的人。
1.尋繹細察﹐弄明白。譯﹐通"繹"。
1.翻譯佛經的僧侶。
1.經過翻譯的詩歌。
1.負責傳譯的使者。
1.翻譯工作者。
1.指翻譯工作。
1.翻譯并解釋。
1.古指異域向朝廷修好朝貢時的呈書。因需翻譯﹐故稱。
2.翻譯書籍。
1.清政府于1861年設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1.翻譯述說。
1.通好﹐交往。
1.翻譯。
1.翻譯成的文字。
1.翻譯和詢問。
1.《禮記.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譯。"后因以"譯象"指翻譯人員。
1.籬笆。
1.船上掌舵的人。
1.荑﹑稗為二草名,似禾,實比谷小,亦可食。荑,通"稊"。
1.《易.大過》"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稊,通"荑",草木所生的嫩芽。"荑枯"即"枯楊生稊"之意,喻絕處逢生;起死回生。
1.《詩.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后因以"荑手"指女子白嫩柔潤的手。
1.招人喜愛。
2.遺留及于后世之愛。
1.招致責難。
1.軟體動物。殼三角形,表厚外黑。生活在淺海巖石上。肉味鮮美。俗稱殼菜或淡菜。
1.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彼裘紱于何有,貽塵謗于后王。"后以"貽塵"指遭受后人的譏誚。
1.猶見笑。
1.留下惡名。
1.留下惡名。
1.猶言遺臭萬年。
1.流傳。
1.使蒙受恥辱。
1.流毒。
1.留下典范;使成典范。
2.指留下的典范。
1.留下美名。
1.謂影響﹑感化。
1.謂積福澤以遺子孫。
1.《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谷。"鄭玄箋"天使女所福祿之人,謂群臣也。其舉事盡得其宜,受天之多祿。"后以"貽谷"指父祖的遺蔭。
1.見"貽禍"。
1.留下禍害;使受損害。
1.猶遺憾。
1.留下禍患;使受害。
1.留下悔恨。
1.亦作"貽祻"。
2.使受害;留下禍害。
1.招致譏責。
1.留有鑒戒。
1.獲罪。
1.指留傳;遺留。語出《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貽,遺也。言仁及后世。"
2.特指傳位。
3.指子孫;后嗣。